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三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当前,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存在着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统筹协调不足、数据共享不充分、社区工作者数字化技能不强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智慧社区建设、基层治理数字化创新、社区工作者数字素养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需要在建设中强化引领、统筹规划,做好建设示范点的经验总结。
完善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设计。积极加强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基础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的“数据壁垒”。开展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对基层治理的“赋能工程”。依托“一网通管”“政务云”“城市大脑”等大数据资源平台,加快政务资源和服务向社区网格的精准覆盖,让社区以数字手段来感知社会,畅通沟通渠道。
拓展智慧社区多场景服务。对已有的智慧社区建设综合试点单位和智慧社区建设特色应用试点单位开展全周期、多场景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特色品牌。着力拓展智慧社区“数字+”服务场景。以“智慧社区+
党建”来扩大党建“朋友圈”,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打通政府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以党建引领拓展智慧社区“组团式”服务。
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创新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关键要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驱动治理方式的变革,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以标准化推动数字治理提质增效。聚焦数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提升数字社会治理系统的集成度,以“一张网”“一张图”实现基层治理的感知、干预和资源调配等。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居民自治”。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数字平台参与基层治理,提升社区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水平。
深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化就业、智慧养老托育等数字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可及性、便捷性、普惠性。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社会治理场景中的应用。以数字智能技术辅助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字“智慧”,以“智治”创新实现精细化服务、精准化风险识别、智慧化协作与智能决策。
依托平台和经验优化原有模式。将智慧治理平台和基层治理经验相结合,优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通过数据共享与反馈机制,以“网络预警、街道(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促进网格与网络的融合治理。探索“讲党性、听党话、跟党走”与数字治理技术融合新模式。以“红色直播间”“网络调解室”等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数字素养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面对日益丰富的数字社会治理场景,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数字信息化服务能力、数字风险的感知与防范能力非常重要。
深入实施社区工作者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提高数字服务水平。在“数字技术+”基层党建、民生事务、政策咨询、民情收集、民主协商、邻里沟通等场景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数字应用能力,培育精通信息技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强化数字服务意识。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对社区“银龄群体”、困难群众的数字技能帮扶和网络安全知识普及。
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数字风险感知与防范能力。提升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对突发风险的感知能力,依托“智慧社区”“社区掌上云”等数字治理平台,精准识别、预警预测网络安全风险,落实“人防+技防”与平急联动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的能力,跨部门、跨区域整合数据共享共治,防止引发风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