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理论创新 > 正文
理论创新

山西各地这样解码新时代“枫桥经验”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5月6日—9日,山西省开展了四级综治中心网上研讨培训。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龚景华主持开班仪式并讲话,培训主会场设在省综治中心,各市县(市、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和各市县乡综治中心负责人、业务骨干共3200余人在分会场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创新项目“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首席专家向春玲作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现代化”专题辅导,从深刻认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有效途径等三方面进行了讲解,授课内容丰富,理论素养深厚,为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带来一场高层次、高质量的授课。此次培训旨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业务辅导、交流互鉴、专题研讨、观摩学习等方式,交流综治网格经验、探索巩固提升措施、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高质量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提供支撑。

会上,我省11个市派出具有工作亮点的县区分享了各自的“治理秘方”,有太原市万柏林区“四级联动体系”矛排化纠纷、大同市平城区“五微共治”、晋城市沁水县“赵树理调解模式”、晋中市寿阳县“微网格打造预调化一体治理格局”等等,各具地域特色并贴合实情的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展现出我省不断续写“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大同平城区“五微共治”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大同市平城区小南头街道属于纯农村街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显现,让街道基层治理有了新挑战。该街道不断推动治理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依托街道综治中心,积极探索“五微共治”基层治理新格局。

划实“微网格”,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小南头街道综治中心以“微网格”治理,盘活精细化治理“大棋局”,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网格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

做好“微议事”,引领村民自治新风尚。小南头街道综治中心要求各村不拘泥场地形式,在田间地头、街道小巷等,随时搭建听证会、恳谈会、联建会、议事会等,按需进行“微议事”,对政策落实、村容村貌、矛盾纠纷等公共事务及时进行商议和调解。同时,充分运用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铲毒禁毒会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

建立“微清单”,满足村民服务新需求。小南头街道综治中心牵头,按照政策宣传、公共事务、救助帮扶、个性需求分类,将原有的为民服务清单进行细化和补充,建立服务“微清单”,方便了群众办事,也让街道村级服务更贴心。

整合“微力量”,凝聚基层治理动力源。小南头街道综治中心整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乡贤能人、执法队伍等各种力量,成立了社会治理人才库,定期召开基层社会治理联席会,充分调动人才“微力量”,及时商议基层治理难题。此外,街道将行政执法队伍、司法调解员、派出所民警分片划区,结合“微网格”,建立服务执法“微责任区”。各种“微力量”的加入,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强大合力,使基层治理不再是街道、村级组织的“独角戏”。

打造“微品牌”,撬动基层治理新效能。小南头街道着力开展基层治理的“微品牌”建设。“王兵调解工作室”,由有二十多年调解经验的王兵牵头,联动司法所工作人员、综合执法人员、法律服务者等三十多人加入调解队伍,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新华法官工作室”,由平城区法院法官高新华牵头成立工作室,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定期解答村民的涉法涉诉咨询,致力于打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平台,成为集普法宣传、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法治宣传阵地。“晓非心理工作室”,邀请大同市心理学会会长张晓非在综治中心成立工作室,针对农村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情绪安抚、心理疏导等工作。

“五微共治”,激发了村民自治活力,助力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朔州右玉“一站式”解纷“联动式”治理

近年来,朔州市右玉县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弘扬“右玉精神”,以构建“一站式”联合解纷工作体系为抓手,以整合下沉各种解纷力量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巩固当地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右玉模式。

右玉县以“为民精准服务”为重点,按照系统设计、整体联动、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原则,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资源,搭建一体化承载平台。出台《建设“一站式”联合解纷工作机制、“一站式”联合解纷中心实施方案》,按照“乡村预防在先、乡镇调解靠前、司法裁判终局”的原则和“整合资源、下沉职能”的思路,对全县“一站式”联合解纷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范,着力打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一站式”联合解纷中心这个一体化承载平台。二是建章立制,构建规范化运作机制。该县在制定整体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出台11项配套制度,着力构建“一站式”联合解纷的六大工作机制,即县乡村分级负责机制、有关各方联动协作机制、中心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部门职能下沉机制、基层“三治融合”引导机制、矛盾纠纷“一次性”办结机制。三是优化队伍,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在农村重点组建网格员队伍、“五老”劝解会、个人品牌调解室,在县乡两级重点组建并激活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裁决和配套服务队伍,着力打造一支基础好、覆盖广、素质强的专兼结合的解纷维稳工作队伍。

联合解纷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坚持乡村预防在先、乡镇调解靠前、司法裁判终局的分级负责原则,体现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思路,构建起“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一次性办结”的工作模式。通过引导乡村“三治融合”,有效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通过推进维稳力量下沉,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上交;通过强化部门作用发挥,有效激发部门参与热情;通过树立调处结果权威,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率;通过减轻群众解纷负担,有效扼制矛盾的激化转化,使得全县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和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率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显著增强。

忻州河曲解决矛盾“只进一门只跑一地”

2022年,忻州市河曲县立足自身优势,成功打造了420平方米的“一站式”综合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门、只跑一地”。自2022年6月启动以来,该中心共调处群众主动申请和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2304件,受理率、按期答复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

针对新时期矛盾纠纷主体更加多元、类型更加多样、外溢传播加快、调解难度加大等特征,河曲县在创新和发展“3456”多元化解机制和人民调解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便民惠民、渠道畅通的原则,采取“2+3+N”架构模式,打造矛盾纠纷联接联调联处联化平台。横向建设“2”个中心,即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纵向建立“3”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即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分层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全县域“N”个企事业单位分别确定一个科室,专职或者兼职负责本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信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现群众合理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县域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明显提高的目标。

让群众有说理的地方,引导信访人依法有序上访和就地解决问题,也是河曲县改革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2020年12月,县司法局与县委政法委合署办公,县信访局并入县委政法委,所属事业单位综治中心、矛调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统一合并为河曲县平安建设服务中心,实现了“多中心”向“一中心”的转变。由于单位职能重组整合,该县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功能定位的同时,有效统筹各类调解资源,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四大调解组织”和诉调、检调、公调、政调、访调“五大对接”机制,实现了调解工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同时,在全县22个职能部门和“六大领域”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2个81人,在法院、检察院等政法机关建立司法调解组织2个13人,在消协、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六大行业协会”建立6个社会调解组织。截至目前,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267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5起、调解成功率达98%。

吕梁交口“一站式”整合解民忧多元化调解促和谐

近年来,吕梁市交口县紧紧围绕创建“平安交口”的目标,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节约司法资源、优化职能配置、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了集公共法律服务、涉法信访接待、引导依法申诉、帮助申请救助、矛盾纠纷分流化解、普法宣教宣传、法学交流研究、案件评查分流化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政法综治“五位一体”综合性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群众“走进一扇门,服务一站清”。

优化组合,聚指成拳“一体化”。结合相关机构工作职能相近、业务涵盖范围穿插、从业人员专业性要求较强的工作实际,交口县委政法委将县法学会、县人民调解中心、县法律援助中心、县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和县涉法涉诉信访服务中心等五个机构服务性职能整合为“五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以功能聚合变多部门为一中心,以力量融合变多平台为一平台。中心按照业务属性分别设置了综合办公室、矛盾纠纷调解大厅、综合服务大厅三个工作机构,统一管理现有职能机构工作人员,统一纳入法学会会员,同时为县委政法委执法司法督导和案件评查工作服务。

协同作战,多元解纷“一站式”。中心在综合服务大厅设立服务接待导引、法律咨询服务值班窗口,2人专门负责来访接待、信息登记、业务申请、研判分流、政策讲解、法律宣传和释法说理等业务。成立8人4组专职调解员队伍,采用“轮驻+常驻+点巡”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点面联动全效调处。

制度约束,机制保障“全闭环”。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诉求首问负责制度,经接待窗口研判批转的相关专调组为纠纷化解牵头人,第一时间介入开展化解调处工作,需行业部门或专业人员参与的,应用“吹哨报到”举措,及时调度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协助配合。对不落实“吹哨报到”、限期未化解的部门,综合运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进行约谈、通报、一票否决、挂牌督办考核考评及责任追究。

交口县政法综治“五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的多元化解“一站式”调解工作实践,通过空间重构、功能重组、机制重建,进一步强化了党委统筹领导、政府支持保障、政法综治牵头、部门联动处置、法院终极确认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完善了多元解纷调解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将更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诉前。

太原万柏林区“四级联动”纵深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自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太原市万柏林区坚持高位谋划、高效推进,通过搭建区、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和网格员“四级联动体系”,全面引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向纵深推进,助力全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万柏林区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人民调解+网格”“公共法律服务+网格”等工作机制,完善“六步闭环”工作流程,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加强部门联动,依托矛盾调解室,制定出台部门定期进驻、轮驻机制,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平台。三是强化智治支撑,搭建万柏林社区治理赋能平台、研发社区治理赋能App、推广应用智慧万柏林小程序,打造集帮办代办、业务办理指南、社区证明开具等服务事项为一体的“便民网”。

街道综治中心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推进街道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集成,全面排查、有效化解各类基层矛盾纠纷。引进9个品牌调解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和培训工作,不断推进调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提升调解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实战能力。

村(社区)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形式灵活、便利及时的优势,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是搭建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为重点,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化解工作。二是搭建商事议事平台,以网格长、网格员为核心,结合辖区民警、执业律师、司法调解员、物业企业人员等力量组建善治委员会,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三是深化警格联动,由“村(社区)书记+村(社区)民警”担任双总网格长,统筹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摸排管理等工作,稳步推进平安万柏林建设。

网格员充分发挥矛调员作用,对辖区矛盾纠纷类事件全面动态排查化解。万柏林区明确网格工作职责,网格员执行1份活档案、1幅活地图、1本台账、1个微信群、5访5问的“111155”工作模式,对辖区矛盾纠纷类事件底清数明。该区还全面开展素质能力作风大提升活动,完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制订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开展最美网格员表彰活动,持续提升网格队伍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和水平,激发网格队伍新活力。该区强化阵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建成邻里服务驿站1013个,是网格党支部书记和网格员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群众零距离。

阳泉盂县用好“三字诀”矛盾不上交

今年以来,阳泉市盂县综治中心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强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全力做好综治中心提升年后半篇文章。

打好“主动牌”,突出“强”字诀,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强基础,规范平台建设。盂县推动法官、警官、司法员、调解员入驻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多元调解平台,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开通线上咨询、求助、调解热线,依托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线上调解平台,推动纠纷解决从“线下跑”向“线上办”转变。

强队伍,整合网格资源。盂县强化各级调解平台工作力量,组建了县级指导员队伍、乡村调解员队伍、网格巡查员队伍,并依托三支队伍,建立起“部门研判-镇村处置-网格预警-社会面参与”的“一体化”多元化解体系。

强素能,优化网格管理。盂县优化网格设置,按照全覆盖、无死角的要求,新增专属网格4个,堵塞管理盲点,优化网格事项。

打好“组合牌”,用好“抓”字诀,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抓苗头,强化源头治理。坚持一日两巡查、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汇总制度,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做到各类矛盾应排尽排、不留死角。规范“事件受理-事件分析-事件指派-限时处置-办结反馈”闭环处置流程,抓好源头预警,推动前端化解。

抓联调,强化依法治理。强化“五调联动”,强力推进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员(律师)及仲裁人员进驻综治中心,打通各调解组织之间的横向对接。建立了以综治中心为纽带,人民调解为主体,各专业调解组织相互联系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强化警网融合,科学划分警务区,建立微信警务室40个,推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完善“网格+警务”工作机制,确保网格内各类风险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抓重头,强化综合治理。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网格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网格内巡查、特殊人群管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建立相应台账,推进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全要素”综合治理。

打好“连心牌”,强化“办”字诀,打通基层治理“末梢”——

对群众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马上办,创新建立蓝、黄、橙、红四色提醒卡,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及时、高效、规范解决。

对群众反映的纠纷难题主动办,建立网格内“521”巡查机制,即每周走访5天,每天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对需要现场解决的问题上门办,组建多元化解微信群,打造“小微调解”平台,开通线上咨询、求助、调解热线,开展全天候在线问诊。推动各乡镇组建多个移动调解工作站,实时驻村提供上门服务。

今年以来,全县网格员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代办各类事件340余件,化解各类纠纷244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双提升”。

晋中寿阳织密“微网格”服务“大民生”

晋中市寿阳县立足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农村矛盾多发、治理难度大的山区农业县县情,创新推进“微网格”治理,建立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重构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熟人社会,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寿阳县委政法委被评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微网格”治理经验获《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寿阳县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上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实现了三个目标。

该县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一是划小单元建网,解决有人管的问题。在不打破农村、城市居住点布局基础上,划小划细网格,以农村30户、城市60户为单位,划分2349个“微网格”,择优比选网格员,实现“房前屋后兼顾、茶余饭后可达”,将乡村林田路井、河流沟壑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微网格”从管人到管事的全覆盖。二是强化党建管网,解决力量弱的问题。以就近、就便为依据,采取“3名以上党员的单独设立、不足3名党员的联合设立”方式,设置1686个网格党小组,覆盖全部网格。网格党小组的普遍设立,使基层治理更扎实、更有力。三是健全完善机制,解决用起来的问题。保留县网格中心,全面统筹“微网格”治理工作;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标准,保障网格员待遇;每年至少开展6轮县级培训;对网格员实行季评年考,近三年调换网格员326名,真正做到让“微网格”动起来、活起来。

该县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抓住治理源头,梳理出与基层平安稳定相关的60项具体任务,整合为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8大类18项网格职责,实现网格员基层事务清单化、精细化管理。二是掐住隐患苗头,寿阳县研发完善寿阳县基层治理指挥平台,网格员通过“网格通”App将风险隐患、矛盾纠纷及时排查报送,转变坐着“等纠纷”为遍访“找苗头”。三是稳住平安势头,建立阶梯式的矛盾调处模式,小微纠纷格内调解、一般问题一站化解、涉众矛盾联动办理。网格员每周遍访格内住户,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经济争议等小摩擦、小纠纷及时发现、及时调解。今年以来,网格办结化解问题隐患、小微纠纷26300件。依托“微网格”队伍,乡村两级全部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乡村两级矛盾问题化解率达到98%以上。对网格上报的重大疑难复杂事件,畅通与39家部门的线上线下对接渠道,通过中心与部门的会商分析研判,形成由数据触发的事件报警、快速交办和快速处置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平台组织专门力量和对口部门参与解决。今年以来,部门介入处置疑难重大事件28件次,处置率100%,做到接诉即办、有呼必应、闻令快处、高效落实。

临汾翼城说事议事有去处化解矛盾接地气

近年来,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坚持把综治中心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平台,一体化运行“1135”工作机制,为建设平安南梁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围绕“怎么建”,增强综治中心功能设置,推进资源整体覆盖。

南梁镇按照“一厅六室”要求,统一打造标准化镇、村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进行阵地整合,打造一站式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解所有难”,办理业务更方便、更快捷。依托“雪亮工程”,实现县、镇、村三级综治视联网互通,高标准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利用专网开展月例会、培训会、综合演练百余次,促进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围绕“怎么干”,创新综治中心工作机制,构建社会稳定格局。

南梁镇以党建为先,打造乡村治理新体系。探索实行“1135”说事议事机制,坚持党委引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依托综治中心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收集整理,采用“党群议事会+睦邻会客厅+百姓说事员”三级说事模式,按照说、议、办、评、晒五个流程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该镇以调解为重,打造说事议事新阵地。以程公村“老陈说事”为试点进行全面推广运行,截至目前已打造老孙跑腿、燕子工作室、有“李”说理、红红说事、乡贤议事等16个矛盾纠纷调解阵地。该镇以队伍为主,破解基层治理新难题。成立说事议事团队,严格规范调解案件相关制度,吸纳38名百姓说事员加入,逐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让每例案件及时得到化解。

围绕“怎么管”,强化综治中心队伍管理,提升综合运行质效。

南梁镇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利用综治视联网召开网格员工作例会20余次、专题培训会议30余次,选拔市级示范网格2个、优秀网格员2人,县级最美网格员4人,激发网格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该镇建立信息处置制度,通过“岗前培训+例会通报”,全方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处置隐患点359处,处理急难愁盼48件,实现综合治理、基层管控更加精准精细,服务群众、服务项目更加主动靠前。该镇建立宣传教育制度,以“所见·南梁”抖音号和视频号为抓手,开展预防养老诈骗、反邪教、维护国家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60余次,进一步发挥了综治中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南梁镇将持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扎实推动“1135”工作机制落地生根,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基层。

长治黎城党建引领“小网格”构建治理新格局

长治市黎城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规范建设综治中心”为载体,以建设文明富裕美丽幸福黎城为目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黎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黎城县推行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主动领办重点、难点问题制度和“党小组+村民小组”乡村治理“双组共建”模式,全面激活基层党组织“末梢神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针对城市建设有短板,公共设施不完善问题,县委、县政府总投资12.5亿元,实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品质提升重点项目30个,打通了居民翘首以盼的“断头路”“连接线”,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黎城县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探索建立“党组织进网格,党员包联入户”的网格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网格党组织建设,在全县247个网格上设立网格党支部214个,党小组58个。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网格内悬挂网格党组织公示牌,组织党员广泛开展政策法律宣传、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为民服务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网格党组织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主心骨”。

黎城县建立党员干部包联网格制度,27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其中,1269名党员担任楼长、单元长,构建起8小时之内单位管、8小时之外社区管的双重管理模式,探索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模式,切实做到了群众有呼声,网格有回应。党员主动协助网格员开展工作,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协助网格员累计滚动摸排29.84万户、70余万人次,彰显了党员力量、网格力量。

晋城沁水嘉峰镇挖掘本土文化走出特色路子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探索建立了“赵树理调解模式”,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该模式概括为“四个一”,即一种理念、一项机制、一套方法、一套流程。

一种理念,即要“树礼”更要“树理”。沁水县嘉峰镇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将“枫桥经验”“三治理念”“树理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要“树礼”更要“树理”的崭新理念。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沟通桥梁,是建立初步信任的基石。理,是法律道德行为规范。坚持“树礼”更要“树理”理念,立足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推动群众利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控制事态,达到案结、事了、人和。

一项机制,即“三长会商”联动机制。该机制是晋城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于2021年10月联合制定的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由乡镇政法委员牵头,联合派出所、基层法庭、司法所建立的一种源头治理、优势互补、联动联调的解纷机制。显著特点是关口前移、高效便捷,一方发起,多方联动,形成了功能互补、条块联合、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

一套方法,即“五先五后”“四理六象”。沁水县嘉峰镇结合当地实际,传承发展赵树理的为民情怀、调解艺术,从赵树理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先后挖掘并创新出“五先五后”“四理六象”等系列调解方法。

“五先五后”,即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使矛盾纠纷调解得更顺畅、更彻底。“四理六象”是另一种调解方法。“四理”是指较真认死理、无理搅三分、得理不饶人、说理不走理。“六象”为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小反倒、糊涂涂六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形象。

在调解实践中,调解人员用这四种人和六个形象旁敲侧击、进行道德教化,让他们在无形的领悟中对号入座,进而幡然醒悟,达到“德润人心”“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套流程,即“三环七步”调解流程。该流程为调解前、调解中、调解后三个环节,广辟来源、受理流转、谈话调查、分析会诊、多元化解、结案分流和深化治理七个步骤,实现了从线索来源到深化治理的全链条闭环覆盖。

运城垣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运城市垣曲县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纳入“美丽山城,幸福垣曲”建设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和谐、调稳的是根基“四调”理念,按照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化解前、化解走在激化前、稳控走在上访前的“四前”原则,全力打好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主动仗。该县先后获得“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平安山西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谱好“五步曲”,构建基层治理大格局。垣曲县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党委重点工作部署,谋到点上、干到实处,得到党委政府鼎力支持;建好垣曲综治实战指挥平台和县乡村三级综治(矛调中心)两个平台;建强八支队伍,着力打造了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网格党建指导员、专职巡逻队员、专职调解员、平安志愿者和“三官一律”基层治理队伍;把网格员、网格辅助员、专职调解员和专职巡逻队经费及各级综治(矛调)中心运行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全力予以保障;完善了《网格员管理考核办法》《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专项任务发布流程》等长效机制。

念好“五字诀”,做好网格治理大文章。垣曲县拧紧网格员队伍“选、育、管、用、考”管理链条,在“选”上出实招、在“育”上做实功、在“管”上谋实策、在“用”上求实效、在“考”上见实绩,锻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实用化的网格员队伍,为网格精细化治理提供强大支撑。

下好“先手棋”,打好矛盾化解主动仗。该县深入挖掘运用帝舜德孝文化,注重从德治教化、法治引导,两端发力、源头预防。每个村成立孝善理事会,设置孝善“红黑榜”,家家户户门口悬挂家风家训,每年开展“尊老敬老模范”“十佳孝星”“孝贤好儿媳”评选表彰活动,引导群众尽孝行善、见贤思齐。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制定银行贷款、学费减免、优先参军入党等奖励政策。近五年来,垣曲县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同比下降58%,农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意识正在形成。通过编排普法剧举案说法,培育“法律明白人”现场讲法,设立“巡回法庭”上门执法,强化“诉源治理”化解靠法,引导群众尊法守法用法,以法治的善为促进了基层的善治。该县充分激活“三官一律”队伍、人民调解员队伍、平安志愿者队伍和网格服务队伍的调解活力,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实现了组织联建、业务联帮、工作联动、服务联合的聚合效果,最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