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
来源:国家治理 编辑:王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基层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求“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新时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近年来,蚌埠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探索实施“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针对农村、社区因辖区范围扩大、百姓诉求多样、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而导致的需求回应不足问题,蚌埠市在农村以自然村庄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城市以社区网格或住宅小区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分别配套由村(居)民民主推选产生的村民理事会或居民议事会,在城乡基层织密织牢“一组一会”组织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使“一组一会”成为“民呼我应”的基层平台和矛盾调解的第一线阵地。2021—2023年,相继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评三大殊荣的地市。2023年,42件省级“民声呼应”涉蚌事项和“蚌埠民声”平台反映的588个群众问题全部办结,群众满意率98.69%;2024年一季度省“赛马”评比中,蚌埠市省级“民声呼应”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综合得分87.7,居全省第1位。2024年5月15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同志来蚌调研时,对建立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一组一会”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给予肯定。
坚持党的领导
建强基层治理“主心骨”
党的建设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系统构建“组会”平台矩阵,将“组织优势”转为“治理优势”,才能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一是织密“组会”体系。为进一步向下延伸基层党建“触角”,在农村以自然村庄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在城市以社区网格或住宅小区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分别配套由村(居)民民主推选产生的村民理事会或居民议事会,在城乡基层织密织牢“一组一会”组织体系。全市913个行政村和全市226个城市社区,共设置3950个自然村庄党支部(党小组)、设置1187个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党支部,全部民主推选建立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分别形成以“行政村党组织—自然村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和“社区党组织—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主干的组织体系。
二是配强“组会”力量。安排3100余名村、1100余名社区“两委”班子中的党员担任自然村庄、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在城市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吸纳在职党员、党员网格员、党员居民代表、党员民警、党员楼栋长等为党组织成员,在自然村庄吸纳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复员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中的党员为党组织成员,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理事会长(议事会长)一般由自然村庄和社区网格(住宅小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全市选优配强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成员3.2万余名。充分发挥“一组一会”成员中乡贤、五老人员、专业力量等威望高、经验足、奉献意识强等优势,积极参与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基层事务。
三是筑牢“组会”阵地。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之家、村民广场、小区议事角和辖区单位党员活动室等红色阵地,搭建6500余个“一组一会”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问题反映、协商、解决平台,并给予“一组一会”适当经费补贴,保证必要支出。农村自然村庄党组织和城市住宅小区(社区网格)党组织因地制宜设立“议事说事台”“党群连心站”等载体平台,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980余个,引导党员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开展百姓议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建立“一组一会”成员培训制度,依托党校、道德讲堂等平台,定期组织基层党组织成员参加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培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整合各类资源
唱好基层治理“群英会”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自治性,直接面对群众,事务琐碎复杂,只有把各方面资源力量调动起来,创新整合“组会”服务载体,把“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才能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是推动“一组一会+志愿服务”。实施党员“活力工程”,组织2.2万余名城乡无职党员主动认领治理岗位,在推进乡村振兴、服务群众中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一人联十户、一户带N户”辐射带动作用,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2万余次。深化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三结三联三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等活动,推动全市385个单位党组织、2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到结对村(社区)、居住社区报到,无偿开展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服务基层群众近28万人次,解决困扰群众的停车难、环境污染等问题4万余件。
二是推动“一组一会+民主协商”。将“一组一会”融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等各级区域化党建联盟,620余名“一组一会”党支部书记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每季度梳理困难点问题,通过区域化党建联盟协商解决资金、资源、项目类问题4000余个,以党建带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蚌山区天桥街道喻义巷社区推进以百姓点事、“两委”提事、居民议事、与会决事、多元办事、公众评事为主要工作做法的社区协商“六事”工作机制、强化物业党建联建,2023年入选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库。怀远县刘楼村、淮上区大柏村获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大力推广“积分积德”的积分制,深化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定期开展道德讲堂、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累计获评“中国好人”124人,2023年新增“中国好人”5人,新增数居全省第3位。龙子湖区“小龙说理”和禹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入选中央文明办全国文明实践精品项目。淮上区沫河口镇获“安徽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乡镇”等荣誉。
三是推动“一组一会+平安创建”。对照平安家庭“五无”标准(学法用法无违法、家庭和谐无暴力、邻里和睦无纠纷、崇尚科学无邪教、自我防范无隐患)、六项流程,发动党组织、村(居)民代表会等进行全面评议,全市挂牌“平安家庭”达91.5万户,成功转化“五类”“不平安家庭”超2万户,动态创建达标率99%以上。建立四级群防群治组织架构,注册“江淮义警”用户2.65万余人,组建“十户联防”队伍97支。启用全省首个市级全功能“城市智慧大脑”,整合公安、民政等60多家部门数据,做到一部门采集、多部门共享。搭建平安建设基础数据库,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平安蚌埠建设不断加强。
四是推动“一组一会+矛盾化解”。发挥“一组一会”成员中乡贤、五老人员、专业力量等作用,广泛介入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市、县(区)两级法院建成集快捷解纷、司法协助、法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以村(居)委会为基本布点的“微法庭”1134个,组织800名干警下沉至各村居“微法庭”,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3300多次,参与调解纠纷1300多件。五河县头铺镇陈台村党员陈庆昌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创建国家、省、市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66 个,着力实现良法善治促发展。
五是推动“一组一会+物业管理”。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全省率先实现物业服务、小区(网格)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全覆盖,其中业主委员会单独组建率81.7%,成员中党员占比63%,主任中党员占比85%。广泛参与小区公共设施维修等,协调解决物业问题4000余件。创新实施“1521”项目,开展“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创建,94个小区入选市级示范库;东方明珠等4个小区获评省第二批“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戴湖翠微园南区获评省2023年“美好家园”小区,做到以创引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
强化系统思维
打出基层治理“组合拳”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治理理念更新、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环境营造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只有健全完善“组会”工作流程,让“民呼所应”成为“民呼必应”,才能真正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一是理清组会关系。规定农村自然村庄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所在行政村党组织、城市社区网格(住宅小区)党支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坚持“组”在前、把方向,“会”在后、抓落实。通过各类组织中的党员,凝聚力量,贯彻上级部署;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负责开展议事协商、调解矛盾纠纷、办理公益事业、倡导文明新风、服务群众等工作。
二是强化机制衔接。统筹兼顾“一组一会”与各项基层治理机制的有效链接融合,在农村与“一述两评三议事”村情报告会等相衔接,在城市与“三必访、六必到、六必报”巡访机制、“六单工作法”等相衔接,将涉及村(社区)“三重一大”事项或多个自然村庄(住宅小区)复杂问题形成议题,报村(社区)党组织,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集中解决,确保做到实施过程和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建立健全“1+10+2”“民声呼应”平台体系,推动群众诉求“一键即通”“一呼即应”。蚌山区制定的《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协商工作指南》,被省民政厅列为省级地方标准实施。
三是形成工作闭环。“一组一会”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党员群众志愿者、物业企业员工等成立网格巡访队伍,健全“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网格巡访运行机制,按照“一周一碰头、一月一盘点”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研判,将收集的社情民意分为志愿服务、信访维稳、养老护幼、矛盾调解、安全防护5大类别,制定“一组一会”治理清单。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处理-反馈”的闭环链条,将收集梳理的问题及时交“一组一会”审核分析,按照问题类别、责任分工分别提交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村(社区)、共建单位、执法部门、社会组织等办理,实行项目化管理、闭环式推进,办理结果由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统一反馈。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程,更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我们将持续完善党建引领“一组一会、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治理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