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说”出来的新变化——甘肃省陇南市全面推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

来源: 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流经村里的这条河水深难过,我们想问问政府能不能给修个桥?”不久前,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枫相乡磨坝村的民事直说会上,村民王福满提出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会后民事直说委员立即召开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给枫相乡政府,经过勘察申请,历时两个月,一座长30米的便民桥彻底解决了群众过河难的问题。

这是陇南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党建引领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一个缩影。有事大家“说”、民事一起“议”、定事马上“办”、办事全程“督”、好坏大家“评”,陇南市通过在全市开展“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创树品牌”行动和“常态化开展、实效化推进、品牌化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有效打通了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自治共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该工作法推广以来,陇南市信访总量、网上投诉数量、治安案件数量等明显下降,乡村社会更加和谐,乡风文明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更加有力。

搭建“说”的平台
让群众说事有场所

所谓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是指组建1个工作机构—“民事直说委员会”,明确“向谁说”;运用“现场诉说”“网上诉说”2种方式,明确“怎么说”;瞄准“村里事”“邻里事”“家里事”3类突出问题,明确“说什么”;采取“现场直办”“干部领办”“村镇联办”“跟踪督办”4种解决办法,明确“怎么办”。

陇南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聚合各方力量,在全市3160个建制村、127个社区成立由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妇联团委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等组成的“民事直说委员会”,制定说事议事办事规则,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

为了让群众说事更方便、更高效,陇南市因地制宜,创新说事载体与说事场景,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群众说事室”,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网格员入户走访等制度,常态化听取群众意见。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村民会议,灵活运用文化广场、群众院坝、田间地头等场所,设置“说事点”“说事亭”“说事长廊”“心愿墙”“说事口袋”,每月定期集中听取群众意见。

针对当前许多青年人“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点,以及传统管理方式“够不着、管不好”的现实,陇南市搭建民事直说微信群,开通民事直说微信小程序,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网上说、群里说、“码”上说。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7.13万条、办理事项16.44万件。

优化“办”的方式
让群众诉求有着落

事情顺利说出来了,但是群众满不满意,关键还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的4类办事方法,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对群众所说事项实行“红、黄、蓝”分级分类管理。

对小事情、微矛盾、小纠纷等简单诉求,由“民事直说委员会”成员现场调解、现场直办;对情况复杂、现场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由“民事直说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干部领办;对涉及面广、办理难度大的事项,由乡镇党委和政府会同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综合研判、村镇联办。对村镇办理不了的事情,则上报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办理。同时建立民事直说台账,由县乡纪律检查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形成全流程闭环。

“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办、难有人帮,群众的气顺了,一些看起来‘无解’的矛盾纠纷便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解在萌芽状态。”成县苏元镇水坝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朝说。

提升“治”的效能
让基层治理有活力

现如今,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已从当初主要用于化解基层矛盾发展为推动乡村治理的综合性平台,“家里事”“邻里事”少了,“村里事”“大家事”多了,产业发展、公益设施建设、乡村基层治理等成为群众“说事”的焦点。

在每月开展的“党群活动日”中,各村(社区)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群众身边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市3160个建制村、127个社区全面修订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行动,大力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逐步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

“通过说事、议事、办事,党员、人大代表、妇联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有名望的乡贤等各方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拧成‘一股绳’,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武都区两水镇党委书记谢文元深有感触地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