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福建上青桥灯文化与“龙哥说理135”工作机制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福建省上青乡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称。上青桥灯俗称板凳龙,始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泰宁最富盛名灯类民俗之一。上青乡充分发挥特色民俗文化作用,着重将上青桥灯文化元素融入人民调解工作,探索上青乡“龙哥说理135”工作机制。

“1”个理念

“龙哥说理”坚持“以和为贵”的工作理念,以开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为平台,根植上青桥灯文化,构筑多维度“和”体系。

展示“和”力量,上青桥灯开展活动时(如制作桥灯、舞动桥灯等)通常由各村发起人号召众多民众一起参与,集体参与形式不仅增进了村民间了解,更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促进“和”发展,上青桥灯文化通过代代相传,不仅承袭了先辈的智慧,也将文化中通常遵循的规则与秩序一并传承,促进了桥灯文化的和谐发展。

增强“和”氛围,参加桥灯民俗活动的群众通过桥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营造出和谐、愉快的社会氛围。

“3”支力量

群众的力量。“龙哥说理”发挥8个村桥灯理事会作用,吸纳各村有威望的族长、乡贤、“五老”人员等加入理事会,借助举办活动的契机走街串巷,各理事会成员利用人熟地熟优势,将排查到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小矛盾以聊天谈心的方式及时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

部门的力量。乡党委政府发动包村领导、组长、干部及村“两委”工作人员对各村的矛盾纠纷进行拉网式排查,分批分类形成任务清单。乡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同时各部门联合高效化解大纠纷,做到大事不出乡。专业的力量。对涉及房地产、医疗卫生纠纷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龙哥说理”工作人员邀请县人民调解中心法援律师、公证员、专职调解员及乡法律顾问参与,现场合力攻坚化解重大疑难纠纷,做到难事不出县。

“5”个环节

“龙哥说理”从上青桥灯文化中应运而来,在发扬桥灯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上青乡“龙哥说理”工作法五步生花。

商,即商议,如桥灯民俗文化举办前需由桥灯理事会牵头负责挨家挨户商量出灯等事宜,矛盾纠纷当事人因琐事针尖对麦芒时,“龙哥”牵头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避免当事人直接接触,先缓和当事人的情绪,再详细了解事情原委,从长商议。破即破竹,如老篾匠将有韧性的毛竹破成纤细的竹篾,用于制作桥灯的龙头和龙尾。“龙哥”发挥老篾匠精神,将受理的矛盾纠纷寻找突“破”口,让当事人双方选择适合自己的“龙哥”,并深入了解其诉求,从而打破僵局。

铺,即铺骨,如破好的竹篾会被乡邻带至村口神庙,由制灯工匠铺扎成龙头、龙尾骨架,再糊上彩纸,活灵活现的龙头龙尾就制成了。“龙哥”在获取当事人双方诉求后从中协调,使双方诉求达到平衡点,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初步可行的调解方案。

礼,即礼请,如游(舞)灯前,村民都会齐聚庙门口,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请出龙头龙尾,在龙头龙尾中间依次对接上村民自制的板凳灯笼,一条惟妙惟肖的桥灯就完成了。时机成熟,“龙哥”依势而行,将双方当事人请至调解室,面对面敞开心扉,消除心中芥蒂。和,同汇“合”,如桥灯挨家挨户进门送福后,汇合到集镇广场一起闹灯,寓意邻里和谐、团结一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护一方平安。“龙哥”根据现场调解情况将调解方案适时调整,最终使双方当事人诉求均得到满足,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