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厚植平安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广西桂林市整合资源优化基层治理,以务实之举绘就新时代桂林的平安和美画卷。
“德治+法治”
固治理之基
走进兴安县溶江镇五架车村,村道旁肇立公诚信待人的故事引入注目。村民们以这位先贤为荣,涵养诚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行,擦亮“诚信五架车”金字招牌,共建共享兴旺发达、安定团结的生活。
桂林市基层治理坚持德法并重,既用心抓好德治,又用力抓实法治,夯实治理的思想之根与法治之基,使之有源可溯、有章可循。桂林市投入建设法治文化广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民族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示范点等,为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把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最末端,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大法治力量。“谁执法谁普法”,政法机关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通过巡回法庭、庭审直播等形式以案释法,统筹开展“法律七进”等活动,以网络普法走心走深,让法入民心。
“警格+网格”
强治理之力
5月8日,三里店派出所社区民警于伍生早早出门,仔细巡防责任区网格,与网格员交流治安信息。这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深耕网格与警格,20多年用200多万字“民情日记”记录3万多户群众的困难和“疙瘩”,帮扶了100多户家庭,调解了5000余起纠纷,被誉为“网格卫士、群众亲人”。桂林市聚善治之力、筑和谐之基,探索推行网格与警格融合,实现网中有警,同向发力。建立县、乡、村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的三级网格长责任制,协调推进辖区联动共治,配齐“一社区一民警两辅警”“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不断壮大网格服务管理队伍。健全完善全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站、点),建立起58个专业调解组织、62个特色调解室,24个个人调解工作室。
全市政法机关用好 “警网合一”优势。公安机关建设漓江风景名胜区水域网格管理系统,划分水域网格,织牢织密漓江“防护网”。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执法司法智慧联动机制,办理漓江流域刑事案、公益诉讼案,妥善解决群众关切。灌阳县发挥派出所信息灵、警力强和司法所懂政策、善调解的优势,探索推行派出所与司法所“警司合署”模式,通过突出集成联动、创新下沉服务等方式,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上升38.3%,调解周期缩短53.2 %。荔浦市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站双长”(党群服务站、党建网格长和综治网格长)模式,将综治网格长与“一村一辅警”身份合二为一。
“民智+民力”
求治理之实
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虽然与知名景点毗邻相望,但一度因旅游乱象等问题,让很多游客“擦肩而过”。如今,当地政府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有效整治了旅游乱象等问题,各景点更是旧貌换新颜,引来无数游客驻足游览、打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荔浦市推行邻长制,从党员、乡贤、退役军人等人员中遴选6146名邻长,履行“三清三服务”(底数、村情、民意清,信息、宣传、调处服务)职责。“身入察民情,心到解民忧”,马岭镇邻长们收集社情民意、协助处理警情、化解矛盾,把群众呼声变成了掌声。
民智无穷,创新自治。资源县河口瑶族乡结合群众爱喝油茶的习俗推出“四碗油茶”工作法,请纠纷当事人同喝油茶,“一碗苦”听诉求寻症结、“二碗涩”施良方解纷争、“三碗四碗最好呷”联调“茶甘味”,成功化解纠纷。“火塘”是龙胜县侗族文化传承的活载体,“红色火塘”烘托基层治理幸福底色。村民有了纠纷,火塘负责人让双方到火塘“打平伙”,周边人一起劝导,在轻松氛围中解决问题。“榕树容人容天下,尊法尊理尊正义”,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的千年古榕下是村民议事之地,群众合力打造“大榕树法治品牌”,依法解纷促和。永福县利用“小微调解”App平台,推行全天候在线矛盾纠纷闭环管理、精准解题、跟踪问效工作法。秀峰区充分利用4个纠纷调解中心、5个法官工作室、1项“一商(协)会一法官”工作制度、29个“一村一法官”联络点,多行业联调联动,线上线下立体覆盖,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力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石榴结籽一家亲,同心同德向前奔;基层治理年年好,幸福生活日日新……”美丽的桂林山水间,一首首山歌发自群众心底、飞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