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平安“小单元” 城市“大安全”
来源:重庆政法 编辑:王岩
“最小处置单元”
近日,大渡口区跳磴镇农贸市场一家商铺前,一名群众与摊贩因豆腐干质量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并大打出手。就在情况紧急之际,几名群众迅速上前劝阻,平息了事端。
而在现场挺身而出防止事态升级的群众,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渡口区警群联动“最小处置单元”的组员。
政法统筹 公安主抓
全面延伸“最小处置单元”覆盖广度
大渡口区委平安办有机整合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圈、小区物业等社会力量920余人,分为A、B、C三类建成“最小处置单元”。
——A类是党政机关、军工、油气、供水供电、医院、金融、学校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单位。
——B类是繁华商圈大型商场、旅游景区、展馆场所、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
——C类是村居社区、物业小区、公园广场等群众日常聚集场所。
A、B、C三类“最小处置单元”就像布设在社会面的一个个哨点,能够及时发现隐患苗头、处置突发事件,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信任支持和广泛赞誉。
实时互救 短时共救
努力提升“最小处置单元”反应速度
2023年12月26日,大渡口某商业地产项目租户与物业因租金问题发生纠纷,租户夫妻在物业办公室大吵大闹并扬言杀害物业管家。
“最小处置单元”组员1分钟就到达现场,通过可视化对讲机与正在赶来的民警进行视频连线。组员在民警的指导下进行先期处置,安抚当事人情绪,防止事态扩大。5分钟左右,民警到达现场组织开展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大渡口区根据案事件的来源和性质,制定“指令派发、快速响应、视频指挥、现场处置、情况反馈”的工作流程,搭建指挥调度平台,并将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社会安防力量聚起来、训起来、用起来,既有效解决基层末端处置力量不足的问题,又大幅缩短应急处置的反应时间,特别是填补了公安民警现场处置的空档期,真正实现警情处置的“提速升级”。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不断提高“最小处置单元”防范精度
在大渡口的江岸边,经常会看到公安民警带着一群冬泳队员在巡逻,这就是以时代楷模王红旭命名的“红旭救援队”,同时也是警群联动“最小处置单元”的品牌单元。
他们在江岸义务巡逻,定点值守、喊话宣传、劝导帮助。节假日游人较多的时候,更是坚守至深夜。
前些年,江边溺水事件偶有发生,哪里有安全隐患,哪里就应该预先防范。提升“预防警务”的精准度是“最小处置单元”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红旭救援队”应运而生。
2023年,为配合他们开展防溺水工作,大渡口还研发了“前哨”防溺水预警系统,实现人防技防有机结合,今年大渡口水域未发生一起溺亡事件。
除了“红旭救援队”,“最小处置单元”组建以来,已形成以聚焦校园安全守护的“家长志愿者护学队”,以聚焦平安社区建设的“堰兴群众”“半岛援法议事堂”等多个品牌单元,防范精度不断提高。
构建体系 注重培训
持续强化“最小处置单元”处置力度
如今,走在大渡口大街上,经常可见到佩戴红袖章、身着反光背心的“最小处置单元”正在巡逻。本着方便、实用的原则,各个“最小处置单元”配备了警戒带、钢叉、盾牌、防爆头盔、围挡等应急处置装备。除此以外,还特别配备了可视化对讲机,方便组员第一时间视频连线民警,在民警的指导下开展先期处置。
今年以来,大渡口区采取理论教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对“最小处置单元”进行系统化教学培训,还定期开展实战对抗和红蓝演练,切实提升组员们对突发事件的发现、自救和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