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云南楚雄:老丁调解室:巧解“疙瘩”事

来源:云南政法    编辑:王岩


在楚雄市公安局东城派出所里,有一个被群众亲切称为“老丁调解室”的特殊空间。2018年,楚雄市公安局为表彰社区民警丁世寿的出色工作,特别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老丁调解室”。虽然在2022年丁世寿已经光荣退休,但“老丁调解室”的精神依然传承不衰。

经过多年发展,调解室积极与各部门建立联系,形成了一套多元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社区民警、社区干部、法律工作者以及“五老”人员(即老干部、老教师、有威望的老人、老治安积极分子、退伍老兵)组成,共同为社区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这间调解室已经成为了一片化解矛盾、传递和谐的净土。

用心用情解“疙瘩”

立某小区60余名业主因停车位等问题与物业公司发生纠纷,僵持一个多小时,“老丁调解室”及时介入,会同村社区干部、调解志愿者,促成双方和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这样的快处快调不胜枚举。

“老丁调解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预警在先、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工作原则,将矛盾纠纷隐患线索进行分类、分级快速处置。对于简单易解决的矛盾,一旦查清事实、固定证据后便立即展开调解;对于复杂、棘手的矛盾纠纷,则积极联合乡镇、司法所进行深入调查和多元化调解。将情、理、法融入调解工作中,力求消除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调解室每年平均处理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成功率高达99%。

一次,民警凌晨接有人报警称,有人醉酒后闹事。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后,发现两名男子均有不同程度受伤,经了解得知,报警人张某一直在外省打工,回家过年和以前的工友相约喝酒,酒后发生口头争执并相互撕扯,导致2人眼角、手背轻微划伤,膝盖挫伤。见双方醉酒比较严重,便要求两人酒醒后接受调解。第二天,2人酒醒后到“老丁调解室”接受调解,在民警的劝说下,两人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后悔不已,最终握手言和。

遇事“有招”巧解纷

多年来,“老丁调解室”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社区民警的心中,这里不仅是和谐的港湾、希望的灯塔,更是警民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这块地应该是我家的”“你家的水管架到我家地盘了”“警察同志,你来评评理”一块菜地,一根水管,哪怕是家门口的垃圾,只要辖区群众一有争执矛盾,都会想着来到派出所的“老丁调解室”问问民警。每每这时,民警都会认真聆听辖区居民群众的愿望诉求,秉持公心法理,帮助群众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协助社区及时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了不少棘手的事。辖区群众都说:“有事找警察!请派出所的同志给我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

随着党建引领工作的不断深化,“老丁调解室”广泛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各方力量,加强防风险、排纠纷、促稳定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党员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和高效运转,成为传播党的理念、汇聚党的力量、展示党的形象的重要阵地。

源头普法抑“芽苗”

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老丁调解室”不断强化普法宣传,提升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根据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特点,拓展成立“老丁反诈宣传工作室”、组建由派出所社区、治安、刑侦、内勤民警组成的普法宣传小分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盲点”的原则,充分借助社区民警入户走访、护校安园、警企共建、行业场所治安管理等工作契机,开展普法宣传讲座、培训、互动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点对点交流,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表达个人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让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大限度将潜在危险隐患化解。

如今,“老丁调解室”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一个传统,它不仅仅是解决矛盾的工具,更是警民共建、辖区和谐的文化。在这里,东城辖区的每一个小小纠纷成功案例背后,无不彰显着民警们对辖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不懈追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