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引凤来——广西桂林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纪事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山水旖旎晴方好,风物相宜引凤来。广西桂林市政法机关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目标,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思想主动服务
桂林市委政法委着眼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了政法系统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主动问计企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真正为企业做好事、做实事。针对部分企业反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够上心、不够尽力等问题,桂林市政法机关反躬自省,以专题党课、政治轮训等方式,深入学习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论述,组织开展“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忙没时间”等错误认识,增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位于桂林市雁山区的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药公司”)与外地M医院达成合作协议,M医院向医药公司采购各类药品。M医院向医药公司承诺分期付款共计1300万元,但随后M医院仅向医药公司支付80万元,未按约定支付余下货款。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医药公司向雁山区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案件清楚,法律关系简单,双方有诉前和解的可能性。主办法官考虑到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及继续合作的可能性,与医药公司沟通,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最终促成纠纷圆满解决。
桂林市政法机关围绕企业法治需求和队伍短板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法治服务能力。桂林市委政法委组织“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市法院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题研讨,市检察院举办理论和业务培训,市公安局组织业务和窗口文明执法专项培训,市司法局组织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培训,持续强化队伍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服务理念和能力素质。监督发现问题,破题强化意识。桂林市设立10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及时收集对企业行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反映;选聘37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通过“伴随执法、现场监督”帮助发现问题,以强化依法履职、主动服务意识。
强机制优化服务
“吃桂林米粉,品历史文化”,为把桂林米粉做大做强,《桂林市米粉保护促进条例》被列入市2024年度立法审议项目,旨在依法维护米粉市场秩序,促进米粉业良性竞争与发展。兴安县结合灵渠申遗工程,创新灵渠、漓江源司法保护模式,在灵渠景区内成立“灵渠法官工作室”,审理因破坏灵渠景区文物、生态环境引发的刑事案件,以及景区范围内以及灵渠沿岸、干支流水系引发的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积极推动政法工作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2022年6月,兴安县成立县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工业园区工作站。工作站内集齐仲裁调解点、工会调解点、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点、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维权工作点等法律援助服务窗口,为工业园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一站式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及调解服务平台。自成立以来,工作站调解成功率为100%。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稳人心鼓干劲!”桂林市政法系统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以“小切口、精细化”理念助推重点领域立法。桂林市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桂林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列为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重要职责。同时,推动9个市政府部门30项、县级政府46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来回跑等问题。实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编制实施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确保行政执法法治化、人性化。桂林市司法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完善合法性审核机制,从源头防止规范性文件“带病”出台,近3年出具市级涉优化营商环境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意见119份,提出意见167条,实现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核率100%;开展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废止或宣布失效文件19份。桂林市进一步完善涉企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涉企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减轻企业诉累。落实“万所联万会”机制,78家律所联系182家商会,提供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开展“法治体检”,提出法律意见。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法治特派员制度,在法律援助、公证、仲裁等机构开设咨询服务窗口,打造“赋强公证+司法服务”新模式。深化府院联动机制,稳妥推进房地产企业风险防范与化解。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速立、速审、速结。
强作风务实服务
桂林市公安局助企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链条服务,为协助某4A级景区筹建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出入境管理支队成立移民事务警企服务站,构建常态沟通渠道,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出入境业务难题。与市国资委等部门沟通,掌握在桂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外向型经济企业的相关信息,提供上门指导、“惠企专窗”等特色服务。桂林市检察院制定快速处理民营企业信访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依法从快处理为企业挽损。同时,指导七星区检察院在某公司设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点,延伸履职触角,便利企业维权。全市检察机关设立民企服务站12个,协助挽损2亿余元。桂林市法院创立服务营商工作站,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以法治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服务。出台桂林市建立企业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法院主动、部门联动”的大治理格局,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桂林监管分局共同搭建“金融纠纷诉源治理中心”,指导解决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为金融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联合桂林市银行协会深入漓江农村合作银行调研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指导解决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为金融发展提供司法保障。桂林市法学会遴选61位经验丰富、作风务实的会员入选首批服务企业名单,义务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会员们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提供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服务,帮助企业科学防范风险、依法合规前行。
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以阳朔公安警令指挥部为指挥大脑,联动协调全县工商、旅游、市容、物价、交通、环保等N个行政执法部门,形成“4+1+N”的联防联动运行机制,重点针对“黄牛”“野马”及停车场收费不规范等以往投诉率高的旅游乱象进行依法治理,有效维护了旅游秩序及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