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矛盾纠纷从“有结”变“有解”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委政法委坚持三级联动、完善三项机制、强化三个保障,积极探索矛盾多元解纷“333”工作法,让矛盾纠纷从“有结”变“有解”。

坚持三级联动
区级统筹谋划。建立矛盾纠纷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调解工作专班,实行“专项行动+专班推进”工作运行模式,协助、指导、督促基层抓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步推动个案化解与同类问题有效解决。明确基层各政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职能定位,构建起以“四所一庭一中心”为横向,以“法官+民警+调解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网格员+N”为纵向的基层多元解纷体系。街镇联动主战。加强街乡(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建设与指导,全面统筹整合基层政法资源,吸纳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联动解决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实现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只进一扇门”。社区(村)前哨阵地。将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纳入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推动矛盾就地化解。邀请“五老”“乡贤”等壮大调解力量,构建群众自治调解网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完善三项机制
源头预防机制。常态化开展大排查大化解,以司法调解和专业调解为纽带,充分发挥“党建+非公企业之家”特色品牌作用,通过“云会议”形式,面向辖区非公企业直播业务普法课,帮助民营企业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开展群众性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活动,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有序维权。衔接联动机制。制发“四所一庭一中心”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推动基层政法单位把更多资源和力量放在突出矛盾问题的预防和化解上。建立区法院、司法局、人社局、总工会“四方联动”机制,成立“以心护薪·法助营商”劳动争议调解室,强化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联动,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非诉解纷机制。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中心工作机制,通过律师专业引导、心理咨询疏导、特聘调解员调解、法院司法确认等方式,鼓励引导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群众纠纷;成立街镇法官工作站,为来诉群众提供心理抚慰、法律咨询、前置调解的“一站式”化解服务。

强化三个保障
建强队伍。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通过推举、自荐、遴选等方式,选聘退休政法干部、心理咨询师、医师、律师等志愿者,引导“两代表一委员”“五老”等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发挥各级人民调解员组织、引领作用,加强人民调解队伍指导管理、教育培训和服务监督,建立专家库,为调解新型矛盾纠纷储备人才。以案定补。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人民调解案件补贴使用范围、补贴标准、审核流程和监督责任,推行矛盾纠纷“以案定补”政策。宣传引导。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公园、法治一条街等阵地,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网络+网格”相结合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先进事迹宣讲会和经验交流会,坚持以案释法,把调解现场变为普法课堂,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