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示范区:“三调四化五聚焦”助力“镇域善治”
来源:中原盾 编辑:张敏
近年来,河南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政法委把“镇域之治”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牛鼻子”,创新实施“三调四化五聚焦”工作模式,为努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调联动”构建多元调解格局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融合联动。在市法院组建“济事清源”调解中心,选聘人民调解专家团队入驻,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民事一审案件立案数量、委派诉前调解数量、调解成功数量实现“一降两升”。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融合联动。成立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1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联动规范化、常态化,人民调解参与行政纠纷化解率达到64.2%,极大减少了行政争议。
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融合联动。出台《关于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成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联动协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与人民法院司法调解的沟通对接,持续推进行政复议与行政应诉形成良性互动,行政纠纷实质化解率达到52.71%,化解成效有了较大提升。
“四化支撑”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网格化服务管理”走深走实。科学划分城市网格324个、农村网格1238个、专属网格113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000余人,有效贯通社会治理镇域末梢。
“精细化便民服务”入情入心。全面加强镇级综治中心“主阵地”功能建设,与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对接,推动村级便民工作站全面升级,各镇平均下放村级政务服务事项33项、村级帮办事项10项及代办事项11项,打通镇级“窗口”到“村口”政务服务“最后一米”。
“信息化智能支撑”有力有效。高标准打造“一平台汇聚、集成化应用”的信息化综合指挥平台,实现“战时指挥调度”和“常态化监测”功能。
“社会化多方参与”同创同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推出“阳光护航”云讲座,组建251支“青汇济源”志愿服务队,各镇(街道)发展备案社会组织2960家,累计受益困难群众2.7万余人。
“五个聚焦”凝聚各方资源合力
聚焦“党建引领”。镇(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统揽作用,打造“老崔调解车”“赵传德调解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一大批矛盾纠纷在镇域得到有效化解。
聚焦“人民主体”。大力实施“党群连心工程”,4.7万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实现结对认亲,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聚焦“四治融合”。全力推行法治“三官一律”进网格、下基层,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将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乡贤能人等作为协商议事会自治成员,高效率应用智治手段为风险精准“画像”,确保见事早、看得准、下手先。
聚焦“四防并举”。组建一支5000余人的平安志愿者人防队伍,强化物防设施。
聚焦“共建共享”。开展平安建设成效实地自查,切实把“表决器”交到人民群众手中,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最广的参与者、最大的受益者、最终的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