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安”迈向“长安” 丽水这样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迸发新生机
来源:浙江法治报 编辑:李军
浙江省丽水市围绕打造新时代践行“枫桥经验”山区样板这一目标,通过实现自律与他律、刚性与柔性、治身与治心、人力与科技相统一,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有效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枫桥经验”的丽水实践,从“平安”迈向“长安”,丽水市连续18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4年位于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和浙江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并以全省第二的高分顺利通过中央验收,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争创长安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建强基,激发自治活力
“通过手机就能参加村里的村民代表大会,就算我在外地,也能参与民主投票,真方便。”村民刘雪华在黄泥墩村村民微信群中发了这样一段话。
20年前,“千万工程”拉开序幕,彼时的黄泥墩经济相对落后,矛盾纠纷也多。村干部意识到,得抓住“民主参与”这个切入点,村里的大事做不做、怎么做,均交给村民投票决定,黄泥墩“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就这样诞生了。如今,“阳光票决”这种“党建引领、阳光自治”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在莲都区全区推广,并开发“云票决”应用场景,切实破解外出村民无法到现场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等难题。实施“阳光票决”以来,该村各项事务票决赞成率达100%、满意率达99%,黄泥墩村也被评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树牢“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理念,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厚植“枫桥经验”的群众基础、实践基础。截至目前,莲都全区通过阳光票决的村级事项达2281项,其中票决通过的事项达2254项,票决通过率为98.8%,实现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打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莲都样板。
德治教化,营造向善氛围
遂昌县三仁乡的吴女士经营油焖笋生意,因扩大经营急需资金周转,在“浙里办—信用乡村”提交“遂心分”信用贷款需求。当天,吴女士就顺利获得信用贷款20万元,解决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遂心分”是遂昌县创新建立的县域个人信用积分,全县201个行政村每个年满18岁的遂昌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遂心分”。“遂心分”以省公共信用数据为支撑,构建“省信用基础分+村级基层治理赋分”的遂昌县信用积分体系,实现对自然人主体“法治”信用画像与“德治”信用画像的有机结合。构建“信用乡村”数字化应用治理端,对全县信用积分数据和场景应用数据进行归集,为县、乡、村三级治理提供预警研判和科学决策的精准数据。
全面统筹公民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素养,重塑乡村信用评价体系,各类矛盾纠纷数量明显下降,遂昌在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的道路上,踏出了一条崭新的法治德治之路。
更多关于德治的实践在丽水大地上演,缙云笕川的“善治六法”、遂昌叶坦的“三色三行”等均传递着丽水的德治温度,让“德风”催生社会治理“新风”,为丽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网格赋能,化解矛盾在基层
“王伯伯您今天血压有点高,要按时吃药。”这是温溪镇开展“党群连心·网格走亲”温馨敲门行动中,网格员的一句提醒。
丽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聚焦除险保安、服务群众等实事、大事、要事,丽水部署开展“党群连心·网格走亲”温馨敲门行动,依托“141”基层治理体系,部门联合、上下联动,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和暖心服务工作,精准掌握辖区人员动态,及时排查、化解辖区内矛盾纠纷。截至目前,丽水全市参与温馨敲门人数有2.79万人,网格数调整至4817个,微网格数调整至13870个,城区和中心镇微网格参与覆盖率92.7%。与此同时,丽水各地还涌现出莲都“小荷”、松阳“小青松”、青田“侨乡帮”、庆元“花菇朵”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助推网格高效处置风险隐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丽水市结合市域实际尤其是“两个先行”目标任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山区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样本,推动平安丽水建设迈上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