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区打造“综合调处·渝事荣易解”品牌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重庆市荣昌区深化综合调处“只跑一地”改革,打造“渝事荣易解”调处品牌,着力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健全体系
成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指挥部,建立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推动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短板。将综合调处“只跑一地”工作纳入全区重点改革项目,设立荣昌区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30个区级部门以及各镇街负责人为副组长,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全区综合调处工作。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由法官、党政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组成综合调处连心团队,组织党政、法院司法、人民调解、社会组织、律师和乡贤等六方力量,专职化解全区重大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常态化指导镇街、部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各镇街、各部门配置专门科室和专职人员,按照“属地属事”原则,负责具体落实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建成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由区综合调处室、区综治中心、区法院诉非对接中心、区法院执行局合署办公,相关行业部门和32个调解组织按需入驻,集“指挥调度、中转分流、调处化解、执行兑现”于一体。设立群众接待大厅,开通纠纷化解、信访诉求、投诉举报、法律咨询等统一业务窗口,按照“受办一体、即接即办”模式,实现“接待登记、派单分流、会商研判、多元化解、联合调处、评价回访”闭环式管理。
“一站式”服务群众接待大厅
完善机制
出台深化荣昌综合调处机制实现“只跑一地”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制定综合调处流程图,事项办理流程按照“排查受理—分流交办—联合调处—反馈结案”四步骤进行,落实“首问首接、会商研判、评估预警、办理结果反馈、限时督办”等5项机制,实现“较小纠纷不出院落、一般纠纷不出村(社区)、较大纠纷不出街镇、重大纠纷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创新综合调处“1234567”工作法则,即坚持党管一切“一个前提”;纠纷化解人本化、科学化“两化”工作方向;强烈的事业心、对民众的关爱心、高度的责任心“三心”工作意识;为群众解困、为党政分忧、为企业解难、为诉访减压的“四为”工作目标;领导到位、职责到位、规范到位、服务到位、回访到位的“五到位”工作要求;聚力党政、乡贤群众、社会中介、人民调解、律师仲裁、法院司法“六聚力”工作平台;心勤、腿勤、笑勤、手勤、耳勤、眼勤、口勤“七勤”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工作考核机制,将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工作作为平安建设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各镇街、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周分析”“月研判”“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动态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对矛盾纠纷办理时限、办理情况、办理效果等进行通报和督办督导。
拓展渠道
创新推广“小院+调解”,以10户以上农家小院或小区楼院为治理焦点,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和资源下投至小院,形成最小解纷单元。依托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按照有专门阵地、专职调解员、规范运行机制“三有”原则,在镇街、村(社区)、网格以及微网格(小院、楼院)等,分级建立便民纠纷解决站(室、格、点),实行首接办理制,就近就地受理群众来访诉求。选优配强“1+3+N”网格治理力量,在镇街平安办、司法所、村(社区)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志愿者中选配优秀调解员,邀请获得全国、全市模范表彰的优秀干警、干部以及法律咨询专家等成立“棠城政法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小马工作室”,邀请社会贤达和退休人员组建“乡贤调解组”和“夕阳红工作室”,成立由全国三八红旗手梁远平为代表的“梁姐工作室”“妇女儿童维权室”,做优家事少年纠纷解决中心、“代表委员联络站”等特色载体。以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站、室、格、点)为主轴,以区综合调处室为核心,以行业、专业、访调、乡贤“多元配合”为补充,纵向联通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和微网格(小院、楼院)“五级调解体系”,横向对接17个专业性和行业性调委会、27个非诉委托调委会、21个民间调委会“三大调解组织”,形成“五纵三横”纠纷化解立体网络。建立川渝边界联调机制,与四川内江、资阳、自贡、泸州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建成“联合警务室”“枫桥式税费争议联合调解室”等基础设施,推动“矛盾联动联调”和“案件交互评查”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建立4个边界镇街联合调委会并派驻18个联调工作室,延伸至边界镇街、村(社区)、小院化解矛盾纠纷。
以小院为单元化解边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