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张敏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法,通过“中心运作、团队协作、机制保障”有效形成工作合力,让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诉前。
“一个中心”实体运作多方“共建”化解矛盾纠纷
2017年,泉港区启动石化安控区征迁项目,涉及3个镇17个行政村约5.4万人、1.43万栋房屋。泉港区紧抓矛盾纠纷多发的痛点、难点、薄弱点,探索建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强化“府院联动、部门联动、校地联建”的共建格局,创新矛盾纠纷“诉源化解、诉前调解、诉中和解”的全程调解机制。坚持调判结合,使纠纷化解在诉前、诉中,有效减少了行政诉讼案件。
“三个团队”协同配合多维“共治”解决调解难题
选树基层金牌调解员
坚持“树典型、打品牌、带团队”工作思路,设立以优秀人民调解员名字冠名的镇级个人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调解员扎实的调解功底和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有效提升了纠纷化解效率和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创新“金牌带星牌”调解人才培育模式,积极发挥金牌调解员传帮带作用,使调解员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目前,共成立20个个人冠名的调解工作室。
引入银龄干部调解员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居民群众新需求,推行老干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聘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法律业务能力强的“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政法干警)等担任调解员,组建调解人才库、智囊团,发挥特邀调解员的公信力和知民情优势,不断激发离退休老干部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共治效能。
充实专业领域调解员
针对社会矛盾纠纷多发环节、领域以及新兴行业,精准配置调解力量,引入交通事故纠纷、医疗纠纷、劳资纠纷、物业纠纷等多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专业特长,拓宽纠纷调解渠道,实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专业调解员,努力为百姓解忧、让正义提速。
“三项机制”相融互促多元“共享”助力法治建设
网格排查知民情
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组织网格员与辖区内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深入摸排居民群众的多样需求,全面掌握辖区内矛盾纠纷动态。积极探索跨边调解资源共享模式,与毗邻的莆田市仙游县签订“智安边界”共建协议书,共享涉及双边纠纷的资源信息,确保民情民意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坚持民情分析会议制度,建立“网格摸排、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协调共处”工作机制,及时交办、协办、督办疑难复杂纠纷。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人民调解在线申请模块,系统自动分发匹配对应调解员,通过线上接收、线下调解,实现全区矛盾纠纷的“摸排、申请、受理、流转、指派”一体化,确保重大疑难纠纷一抓到底。
一站服务解民忧
学习借鉴现代商业零售超市新模式,探索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新机制——“调解超市”,充分运用镇综治中心网格化平台,整合各类调解资源,打造“一站式”共享调解平台,享受“导购推荐、超市自选、网络淘宝、同城配送”四项服务,实现群众自主选择调解员帮助化解纠纷。围绕“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目标,推行派出所、司法所、律师所“三所联动”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党代表人大代表调解室“三室联调”新机制,实行部门分领域、镇村管辖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聚合多元力量服务区域中心工作,有效形成了全区多元化解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
诉前调解化民怨
创新推行“一镇(街)一法官工作站”服务模式,前移解纷关口,搭建多元平台,延伸服务触角,形成网格覆盖无死角、纠纷调处不延迟、服务下沉零距离的诉源治理新机制。探索建立“非诉引导+司法确认”“法官+特邀调解员”等解纷新模式,设立调解平台在线调解室,通过“调解员现场调解+法官远程参与”、实地参与等多种方式联合调解,对调解组织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审查确认并出具裁定,调解不成、符合条件的即时转入诉讼程序,形成纠纷快速处理程序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