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志愿队伍到一个基层治理品牌——江西萍乡创新打造“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成效凸显
来源:新法治报 编辑:李军
近年来,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方面等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打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 。
综合体诞生于萍乡市湘东区木马村群众自发组织的志愿队伍当中。历经7年,这支志愿队伍从“散兵游勇”蜕变为有组织、有纪律、有保障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
这支起源于“志愿巡防”的队伍,注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断升级成为了今天完整的“综合体”体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基层治理“疑难杂症”。面对当地治安如何保障?群众纠纷如何处理?群众需求如何解决?萍乡市湘东区综合体给出了答案。
起源 从一支志愿队伍开始
萍乡市湘东区第一支志愿巡逻队伍的发起人是木马村的李勇。
2016年,是李勇担任木马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年。木马村位于湘赣交界之地,当地有大型的企业工厂,人员复杂,流动性大,治安管理难题多,而警力有限,是当时最大的问题。7年前,萍乡市湘东区各个乡镇(街道)还没有普及公共视频,偷鸡摸狗的事情常有发生。
街坊邻里的矛盾问题让李勇十分头疼。工作人员出面调解,但是由于缺乏人情、面子等纽带,导致矛盾纠纷更难化解。
李勇曾经在广州经商,他回想起广州的乡镇,治安良好、秩序井然,当地人民都安居乐业,他开始思考木马村在基层治理方面和广州之间的差距从何而来。
“广州的乡镇(街道)处处都能看到公共视频,还有便衣民警巡逻。”李勇说,而当时的木马村还不具备普及公共视频的条件,也缺乏每日巡逻的警力。
于是,李勇召集起木马村里的一批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名为“木马义务巡逻队”的队伍,开展每日不定期巡逻,兼顾矛盾调解工作。这支队伍的成功组建,全靠李勇和队员的“一腔热血”。
到2017年,村中治安差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因为这支队伍的成员遍布村中各处,他们的人际网络几乎覆盖了全村,村民之间的矛盾化解起来也变得得心应手起来。
试点 凸显品牌效应
木马义务巡逻队的工作成效得到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认可,他们认为这项做法应该在全区进行推广,如果每个村都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全区的基层治理难题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但是,每个村都组建义务巡逻队的人员从哪来?如何统一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在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湘东区木马义务巡逻队摇身一变成为了“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并于2018年7月在木马村、泉塘村、日星社区开始试点。
“综合体”原本是一个商业用语,多指将城市中生活空间的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萍乡市湘东区的综合体借用了这个概念,打造出了多职能的社会治理综合中心。以萍乡市湘东区峡山口街道日星社区为例,这里综合了便民服务中心、老年颐养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居委会办公中心等,充分利用综合优势组建起了综合体。
综合体的打造,关键在于综合。如何将群众集结起来组建一支志愿队伍,是建立综合体首先需要考虑的“人员整合”问题。萍乡市湘东区通过志愿参加、村委审核的选拔方式,以党员和三级网格长为基础,组建各个综合体的志愿队伍,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员整合管理办法。
“用制度强化队伍建设,用导向激发队伍活力,化解综治薄弱短板,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钟建斌说。
有了统一管理的人员、奖罚分明的制度,综合体队员们可以秩序井然地开展工作,在“人员整合”的基础下,综合体又开始进行“职能整合”。
试点区域综合体的志愿者,其主要职能就是当好“四个角色”:治安巡防员、火灾消防员、矛盾调解员、便民服务员。
综合体队员主要来自本地村(居)民,这也表明了萍乡市湘东区在进行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开始由行政引导型向民主自治型转变,因此,“自治”成为了综合体的“灵魂”。
峡山口街道日星社区是综合体试点区域,辖区服务业发达、流动人口多,治安管理难题多、压力大。
“我们社区以前常有偷盗事件发生。如今,社区治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社区的变化,居民林雀萍深有感触。
“每天晚上都有志愿巡逻队巡逻,让不法分子无漏洞可钻。”日星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建华介绍。
通过打造综合体,日星社区正实现从行政引导型模式向民主自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可复制、好推广。综合体渐渐创出了品牌,在三个地区的“小试牛刀”就取得成效。
“综合体基础是群众,优势是综合。”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书记汤道攸对综合体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8年12月,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决定在全区全面推广综合体。
推广 “协同治理”模式形成
综合体的建设在全区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萍乡市湘东区共有11个乡镇(街道),每个区域各自的情况各有不同,群众的需求也有所差异。自从综合体开始建设以来,每村每镇五花八门的问题纷至沓来,综合体的4项基本职能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
因此,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完善了综合体职能,构建了“4+X”综合体模式。“4”即一支综合体志愿队伍,一个治安广播站,一个“法律明白人”,一套覆盖全村重点区域的公共视频系统;“X”为各村根据村情需要组织开展的基层治理服务。
胡家村原本是一个老工矿区,滥采乱挖导致当地地表植被和山体结构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胡家村综合体成立后,队员主动承担起矿山治理职责任务,进行义务植树、植草。据统计,胡家村综合体自成立以来共参与矿山复绿320余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建设推广综合体的过程中,萍乡市湘东区也将自治发挥到了极致,从政府独揽到放权群众,再到“协同治理”,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真正打造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志愿服务是“协同治理”中的重要部分。连山村的赖根是当地综合体队长。2018年初夏,连山村开始组建综合体的时候,他就主动报名并担任队长。
“每年春节,综合体队员们都会买点米、油给孤寡老人送去,让他们感到温暖。” 连山村综合体建立以来,队员们都会将这些细微琐事记录成册,指着这些记录,赖根如数家珍。
萍乡市湘东区处于湘赣边界连接处,这就意味着两省的“协同治理”必不可少。
位于湘赣边界的老关镇三角池村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将湘赣边区域治理作为平安创建的重心。
“我们村处在湘赣交界处,两地村民有时会有些矛盾、摩擦,但综合体介入调解后,双方很快都能握手言和。”三角池村党总支副书记何海军说,两地村民互帮互助成为湘赣边发展的主线。
在老关镇还有一片“湘赣友谊林”,这片树林横跨湘赣边界,由两省人民共同种植而成。
从综合体的组织架构来看,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行动主体参与综合体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基层治理的真正参与主体。这就意味着,在萍乡市湘东区,“协同治理”模式已经形成。
提升 综合体的标准化建设
在推进综合体建设中,萍乡市湘东区在“协同治理”的基础上,加强了综合体的标准化建设,创新了基层治理方式。
萍乡市湘东区遵循“五化”(队伍服务志愿化、视频监控动态化、治安广播日常化、“法律明白人”专业化、治理方式多样化)要求,按照“六有”(有机构、有场所、有装备、有制度、有框架、有队伍)标准,探索建立综合体新体系。
每个综合体有一名专业化的“法律明白人”骨干,负责指导综合体队伍在法律范畴内开展基层治理服务,并承担与之相关的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化解。
段队长是界头村综合体的队长也是“法律明白人”。
2022年春节前夕,界头村集市上,有两人就因为抢占摊位的事吵起来了,段队长立马上前劝说,并从“情”和“法”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调解,最后,他们气消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萍乡市湘东区在践行“六有”标准的过程中,以法治为引领,统筹协调,推动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完善。萍乡市湘东区以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为抓手,推动力量整合、资源优化、实体运行。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区综治中心,整合了区内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和信访等部门,实行公共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应急调度指挥“五中心合一”。全面完成11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建设。目前,萍乡市湘东区共建成综合体143个,志愿服务队员达1900余人。
随着智能设施的普及,萍乡市湘东区也以智治为支撑,不断创新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在湘东工业园旁的下埠镇长春村综治中心,有一面墙都布满了公共视频显示器,能随时查看村庄各主要路口实况。
据了解,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该村综合体治安广播站就会利用村级广播提醒村民,声音传播的范围正好可以将长春村全覆盖。
目前,萍乡市湘东区共安装AI云定点广播1203个,并在143辆综合体巡逻车上安装AI云流动广播,定期向群众宣传播报社情民意、政策法律、治安防范;全区143个综合体均建立起了公共视频平台,以奖补形式发动群众安装天翼云眼、移动看家等公共视频12000余个。
同时,湘东区还创新运用“云”平台调解方式,打造147个“情理法工作室”,群众在村级综治中心就可利用中国移动云视讯技术与法院法官、司法局律师等,开展云上面对面连线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建立“政法统筹、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的全链条化解机制。目前,全区各综合体共开展云调解、云咨询1200余人次。
强化 从自治到德治的延伸
从一支巡防志愿队伍,发展到覆盖全区的综合体,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不仅要打造基层治理的自治、智治和法治品牌及经验范本,还要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
在德治方面,加强居民的家风教育和榜样示范教育必不可少。
廖女士是星群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她在综合体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后来,随着村里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在廖女士潜移默化下,其儿子也加入了“志愿服务”。
廖女士的儿子还在读中学,不久前儿子的两位朋友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口角甚至打了起来,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在两人中间当起了“和事佬”,最后这件事在廖女士儿子的调解下顺利解决。
萍乡市湘东区的综合体真正做到了由一批人带动一群人,真正做到了群众自治,成果共享。
“现在除了综合体队员,当地的村民、邮差甚至快递员都担任起了‘义务巡逻’和‘志愿服务’的工作。”萍乡市湘东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管清勇深有感触。
在萍乡市湘东区农村(社区),居民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他们自发维护治安、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成果享有者。
2018年以来,萍乡市湘东区已建成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在册志愿队员1881人,累计参与义务巡防、护校护市护路等志愿活动100万余人次,义务巡逻达452万公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16万余起,为群众解难纾困7.2万余人次,实现了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和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减少了民事纠纷,治安好转率连续三年列全省前列。
5年来,萍乡市湘东区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了具有湘东特色的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品牌。
5年来,在湘东大地上,一个个热心群众、志愿者,他们用行动解千家之难,纾万户之困,在法治建设的新征途上,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中来,形成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湘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