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江:聚力诉前调解 推动多元解纷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诉前调解中心,整合调解资源,完善解纷机制,形成抓前端、治未病的格局,有效解决人民群众诉求,推动纠纷化解。
“一个中心”主导
搭建一个平台。依托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立县级诉前调解中心,成立县委领导下的诉前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一把手”任副组长,将县级部门、乡镇(街道)纳入小组体系,明确党委主导、法院牵头、部门负责的责任链条。成立两支队伍。确立由立案助理员、分流引导员、驻点调解员和坐班法官组成的中心常职队伍,按照窗口式服务开展调解工作。组建以进驻检察官、法学会专家、部门业务骨干、律师及“五老”乡贤为主的专家库和人才库,采取派单式、邀请式参与诉前调解,充分汇聚解纷力量资源。建立线下调解室和线上调解室,实现调解、导诉一体化办公、一站式运行,阵地平台持续优化。
“一套机制”驱动
建立日常运行机制。制定诉前调解中心工作规程(试行),规范中心运行流程。出台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规范等制度文件,实现行业矛盾归口对应。分类设置“调、邀、派、裁、确、审”六种分流方式,实现矛盾纠纷诉前精准委派、精准化解。推动医患纠纷、金融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轮流入驻、轮班值守,纳入中心运行统一管理。建立衔接赋效机制。畅通多元解纷与司法裁判高效互动渠道,大力推广“诉前调确”“诉前调书”工作机制,对调解组织或当事人自行和解的案件及时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调解书,以司法公信力兜底诉前调解权威。设置“多元调解执行申请窗口”,执行公证债权文书、仲裁裁决等文书,以司法强制力保障多元解纷效力。建立考核问效机制。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细化设置矛盾纠纷化解率、化解成功率、限期办结率等具体指标,以平时考核促常态履职。
“一站服务”解忧
“人员同训”。充分发挥人民法院业务指导作用,以优秀法官养成模式培训调解员,定期开展业务技能集中轮训,以案卷评析、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调解员法律素养,提高调解技能。不定期邀请资深调解专家和行业部门业务骨干,针对性组织业务学习,指向性开展技能培训。“类案同判”。推动法院共享民商事案件专业法官会、全体法官会会议纪要,达成类案裁决共识,形成示范指引。探索调解员诉前类案检索机制,扩大前置案件范围,帮助提供法律参考、裁判尺度,准确掌握“类案”标准,帮助建立合理预期,让当事人在可资借鉴和提前预判的前提下达成和解,真正做到案结心服、调结事了。“诉调同效”。大力推行诉讼与调解“同效化工程”,对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等事实清楚、法律明晰的案件,一边以预立案链接诉前保全、鉴定,做到简程序不减权利、简流程不减服务,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一边加强宣传引导,精准推送法律条款,促使当事人选择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