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达比亚”四步调解法 奏出乡村和谐稳定“和弦音”
来源:云南政法 编辑:张敏
“走进怒江州福贡县人民法院匹河法庭达比亚调解大厅,见到自己熟悉的怒族竹篾巴房和火塘,听到悠扬的达比亚音乐,就像去到了怒族老朋友家一样,内心的紧张、焦虑一下子就缓和下来了,没有了拘束感,没有了惧怕,非常亲切,非常舒适,非常温馨。”这是近日一名案件当事人走进达比亚调解大厅的真实感受。

在怒江州大峡谷腹地全国唯一的怒族之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内,有一个民族特色浓郁的“达比亚调解大厅”,由熟悉法律政策、通晓怒族语言及民风民俗的“达比亚”非遗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他们将怒族语言与法治语言、民族文化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用热情淳朴的民族形象、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悦耳动听的怒族古老弹拨乐器“达比亚”,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创设了“达比亚”四步调解法,奏响了怒乡和谐稳定的“和弦”。
用心“听音”
以“如我在诉”的情怀
匹河法庭作为服务怒乡百姓的前沿阵地,办理的都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小案件。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件件小案,每一件都连着民心,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体现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感知和评价。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兼听则明,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处中,“达比亚”特邀调解员第一步都要像对“达比亚”听音辨色一样,以“如我在诉”的情怀,用心聆听老百姓的初衷和诉求,仔细分析话里话外的弦外之音,以便有的放矢。
巧力“调音”
以敏锐的洞察力
群众难免都是带着“急难愁盼”来到法庭,这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难免会引起音调的不统一、不和谐。“达比亚”调解法的第二步,是特邀调解员通过司法实践经验,很快地抓住主要矛盾,很快地辨别是非曲直,很快地定好案件办理的基调。哪些纯属“争一口气”的官司、哪些需要“面对面”、哪些必须“背对背”……就好比“达比亚”弹奏,四根弦要在一个调子上,弦太紧了会绷断,太松了又奏不出好听的音乐。只有用巧力调好弦,定好一个统一的音高,大家才能在一个调子上,才能不跑调。

用情“奏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达比亚”调解法的第三步,是在“听音”“调音”基础上的倾情演奏。“达比亚”音调抑扬顿挫、峰回路转,弹奏需要十个手指相互协调,琴、弦、心、手共配合,心到之处,手到情至。“达比亚”特邀调解员用双语,用“乡土语言”把严肃的法律问题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民族文化中来,悉心把控调解的节奏和旋律,直面百姓关切,直击矛盾纠纷的焦点和堵点,将心比心,引导各方当事人相互配合,互利互让……面对一件件矛盾纠纷,“达比亚”特邀调解员熟练掌握和运用调解技巧,松紧张弛有度、高低错落有致,合力弹奏出一曲曲美妙的“和弦”,助力矛盾各方“琴瑟和鸣”。
沁心“释法”
唱响实质解纷“回声”
“达比亚”调解的第四步是做好案结的后半篇文章,强化结案后的释法说理。优美的“达比亚”音乐能使人的精神沉醉,从纷繁迷乱中解脱出来而获得愉悦和自由。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达比亚”特邀调解员立足职能,以案释法,以一案带一片,教民避纷、引导解纷,唱响“达比亚”调解实质解纷的“回声”,让群众全方位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余音绕梁”,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我们将怒乡百姓的真、善、美,将纯善宽容、崇文尚礼、和谐处事的边疆少数民族特质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制作了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达比亚歌曲,让歌曲传递怒乡好声音,让达比亚传播好法治文化、弘扬好核心价值观。”“达比亚”特邀调解员、全国人大代表郁伍林说。
近年来,匹河法庭“达比亚”特邀调解员以边疆民族地区平安建设为主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案件调撤率达到了100%。小小“达比亚”见证了法庭“和为贵、谐为美”的理念,谱写了怒乡和谐稳定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