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河南商丘:“干群夜话”唠出乡村治理新思路

来源:河南法制报    编辑:李军


把群众的声音装进心窝

仲秋的夜晚,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镇范庄村葡萄胡同的十字路口,灯火通明。忙完一天农活的村民茶余饭饱,如约相聚在这里。

2019年以来,该区大力推行“干群夜话大家谈”(“乡村夜话”)活动,组织包村干部每个月至少两次到村里,拉家常、讲政策、解民忧、谋发展。

“干群夜话大家谈”虽没有“标配”的主席台和整齐划一的听众席,但群众经常聚集的十字路口、大树下,都是“干群夜话”的“天然舞台”。干部群众坐一条凳,家长里短、生活困难、发展建言,大家摆、大家议,镇、村领导干部认真听,将群众的声音装进心窝里。

“干群夜话”的话题一般都是村干部事先做好调查,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村干部跟乡镇包村干部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拟定话题。对于信访问题突出、群众满意度不高、矛盾问题较多的村组,事先摸清底子,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是范庄村今年第七次开展“干群夜话”活动。村支书施余伟说:“这次召集大家主要是商量利用村里闲置小学建立村互助幸福食堂的事儿,解决孤寡老人就餐问题。请大家发言。”

“这个提议我感觉非常好,请大家全民参与公益,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村民范尚彬说。

村民施积运说:“我也同意这一做法,让村里的老人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

经过讨论,范庄村村民一致通过了在村小学建立互助食堂的事项。

及时回应群众期待

通过“干群夜话”,大杨堂村村民自愿捐出了70亩土地,用于村里生态环境的改造。

80多岁的施大爷说,他家门口之前有条断头路,承包鱼塘的人不愿意搬迁。后来通过“干群夜话”,大家一致认为鱼塘应搬迁,路应修通,最终鱼塘被填埋,路修通了。“现在整个村里的人出行都方便了。”施大爷指着路边搭满的葡萄架说,“现在这条路叫‘葡萄路’,既美化了景观,又给大家增加了收入。”

村里用水用电问题、产业种植问题、矛盾纠纷问题……通过“干群夜话”,一本本问题台账,摆在了乡镇党委书记的办公桌上。

今年以来,该区举办630场“干群夜话”活动,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1200余条,涉及产业发展、道路改造、旅游发展等类别。每条问题后,都备注了解决期限及责任人。

“以前领导在台上开大会,群众在台下开小会,现在开会群众是主角儿,要干啥领导都听群众的。”提起开展“干群夜话”活动以来的变化,范庄村村民程素芝说完,自己给自己鼓起了掌。

“以前群众不理解乡镇的政策,对工作缺乏理解,通过夜话形式,大家有问题及时交流,群众的牢骚也少了。”以前群众想反映问题,需要层层报告,时间比较长。“干群夜话”搭建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新桥梁,群众的疑惑得到一一解答,急需解决的问题得到及时回应。

“话”出最大“同心圆”

“干群夜话”不仅讲致富路径、化解矛盾,还讲中央、省、市、区对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让大家更好地领会精神,了解政策。

睢阳区“干群夜话”达到了4个目的:一是宣讲内容做到“五个必讲”:脱贫攻坚政策必讲,村民享受惠民政策必讲,共建共享理念必讲,脱贫致富励志故事必讲,文明新风和环境整治等要求必讲;二是身边变化让群众看得见,每次将村容村貌变化的情况,以屏幕展播、画板展示的方式,向群众展示变化,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三是产业发展全面谋划,通过“干群夜话”,因村、因人制宜,与群众谋产业发展,同时通过群众身边的能人、强人以具体实例讲解产业发展前景,发动群众全面参与产业发展;四是化解矛盾增合力,通过“干群夜话”,以温和的方式消化矛盾、化解怨气、解除心结。

为确保群众的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该区各乡镇收集整理每次开展活动征集到的问题,并及时交办、督办、反馈。

睢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俊山说,“干群夜话”打通了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最后一米”,是化解民生难点、促进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载体,是推动新时代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亮起一盏灯,聚起一群人。灯若星辰,温暖人心。“干群夜话”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群众的立场和群众谈心交心。目前,在睢阳区的其他乡镇,主动开展“干群夜话”活动的村越来越多,参与群众也越来越多,“干群夜话”“话”出了最大“同心圆”,让协商更有灵气,履职更有人气和底气,已逐级成为乡村治理的新载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