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河南获嘉:共建共治多方联动 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来源:河南法制报    编辑:王岩


近年来,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坚持党建引领、三级联动、多元共治的工作方针,不断探索“党建+大数据+全科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2022年,该县赴市以上信访量、全县刑事案件数大幅度下降,“三零”创建综合考评位居全市第一,并先后荣获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等荣誉称号。

“3533”制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获嘉县用“创新”二字作出了有力回答。近年来,该县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实施“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制度,融合综治例会、网格议事等于一体,紧紧围绕基层治理中的难题,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议事,使之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

今年5月,该县照镜镇陈固村高某在自家宅基地之外建厕所挤占了公共空间,导致邻居闫某家的车辆进出困难,双方发生争执,多次协商未果。为防止事态扩大,该镇迅速启动“3533”党群代表议事会有关程序,通过“议题收集、议题确定、议题公示”3个步骤,“通报工作、酝酿讨论、两委商议、形成意见、乡镇点评”5个环节,采取“建立台账、公示报备、三级联动”3项措施,引导党员、群众代表积极参与调解工作,最终使高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主动拆除厕所,双方皆大欢喜。

事件的成功解决还得益于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一个发挥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一个积极履职的村民代表队伍,此前,该县通过“建强村党支部书记、党员、村民代表”3支队伍,有力保障了各村常议事、议常事,解决了群众的“微心愿、小纠纷、大难题”。

三级联动,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美好生活需要各类社会主体共同缔造,化解矛盾纠纷同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近年来,获嘉县积极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通过建立起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矛盾化解网络,完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凝聚多方合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与群众共建共享基层高效能治理成果。

县级成立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县诉调对接多元化解中心,负责访调对接、重大疑难案件化解等工作,建成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入驻矛调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21个部门和工作机构,变“多个中心”为“一个中心”,解决群众说事儿找不着门、找不对门等问题。乡镇设立矛盾调处室,成立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选聘两到三名专职调解员,抓好本地矛盾纠纷调解。村级依法推选由3到7人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选举产生一名“两委”干部担任综治主任,专门负责人民调解等工作,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每5到15户设立一个微网格,由村民代表、联户党员共同担任微网格员,成为矛盾纠纷排查的高灵敏度“传感器”。

阵地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在建好三级矛盾化解网格的基础上,该县进一步完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矛盾化解上下贯通、高效运转。一是动态巡查机制。建立全科网格服务体系,村级网格员通过实地走访等形式,及时发现、排查各类隐患。二是逐级化解机制。对于基层网格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先由有直接管辖权的单位或乡、村予以化解,对多次化解无果的,逐级上报到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予以化解。三是联动处置机制。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实施“2+2+3+6+N”化解手段,即:突出信访、诉讼“兜底作用”,发挥劳动人事、耕地争议仲裁“中立作用”,强化重大案件调解、诉前调解、司法调解等的“基础作用”,注重司法鉴定、司法确认、法律援助等N项“辅助作用”,确保问题得到“最优解”。

多元共治,增强基层治理实效

以自治激发群众活力、以德治弘扬新风正气、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通过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治理结构,获嘉县基层治理充满活力、效能拉满。

德治扬正气。扎实开展“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建设家风主题游园120个、推出公益广告1.2万处(块),先后评选“三新四美”“乡村光荣榜”“巾帼致富标兵”1.7万余人、“文明家庭”两千余户;利用县融媒体不定期播发德治小视频26条,深入报道80余名“天南地北获嘉人”和90余名“出彩获嘉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进村风民风持续好转。

法治强保障。全面推进“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工作,充分发挥民警、律师释法说理作用,提升干部群众法律素养。开展“送法进基层”系列活动,每年举办法治宣传活动百余场次,拓展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行“一校一法治副校长”制度,定期上法治课,推进依法治校,持续强化源头普法。

自治增活力。创新性推出人民观审员制度,安排诉讼双方所在村干部、村民代表、调解员以及“两代表一委员”作为观审员,旁听庭审、评议案件、析理释法、参与调解,从源头上杜绝涉法涉诉问题的发生。

数治强赋能。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和平安新乡APP,加强线上督查、线上办件、线上流转,督促各网格抓好网格事项办理,确保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县日均处理网格事项1000余件。

如今的获嘉县,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