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天津市蓟州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来源:天津政法报    编辑:王岩


天津市蓟州区州河湾镇地处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连接地带,是该区唯一以还迁居民为主体的城市化管理乡镇。全镇下辖14个园区、55个行政村,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多,治安和信访工作压力大。近年来,该镇党委统筹谋划,深入推动“枫桥经验”新实践,以“初心印蓟”活动为载体,创新“四强化、三融合、两到位”工作机制,推动业务整合、队伍融合、力量聚合,打造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的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 “四个强化”完善机制建设

“有数据显示,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6%,民生热线好评率环比上升8%,变化缘何而来?缘于我们镇推出的工作机制……”不久前,在州河湾镇工作会议上,镇领导介绍基层治理新机制时说道。

州河湾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镇一把手主抓,政法委员具体抓,网格中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模式,以“四个强化”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强化联席会商机制。镇党委会每月研究社会治理工作,建立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所长、网格中心主任列席镇党委相关会议机制。每月最后一周周三为会商日,由镇政法委员召集召开月度政法工作碰头会,对治安形势、重要案件调解和诉讼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截至目前,共列席党委会议3次,提出建议5条,召开碰头会10次,研究重点议题40项。

强化网格双轨机制。镇政府建立行政村和园区双轨网格机制,即镇主要领导任总网格长,所属片区包片领导担任网格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网格长,村干部为网格员,党员、群众代表为楼栋长的五级网格管理模式。网格员作为治保专干,对人员管理等“线上任务”,采取行政村网格管理模式;对按照区域划分的“片上任务”,采取园区网格管理模式。

强化预防排查机制。依托“网格+红马甲”志愿者队伍,实施“每村一网格、每日一巡访、每周一分析”的“三个一”排查工作机制。网格员和志愿者每天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治安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排查,重大节假日重点排查,每周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点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共开展大排查28次,重点排查13次。

强化纠纷首办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治理村级“桥头堡”作用,各村对排查出的情况因案施策,第一时间解决。对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的情况,由镇矛调中心牵头,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矛盾纠纷,充分利用访调、诉调、公调、行政调解等方式联合解决。

坚持多元共治 “三个融合”形成化解合力

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如何切实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共谋基层治理,蓟州区州河湾镇结合实际,推出了“三融合”工作方法。

促进“街镇与司法所+派出所”工作融合。建立社区民警和网格员“一对一”联系机制,加强警务线上与线下对接,加强公调对接。

老周与老吴都是州河湾镇居民。去年年底,双方因健身器械的使用发生纠纷,争吵间,老周一时心急将老吴推倒在地。报警后,老吴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花费医药费约2600元。双方因赔偿医药费问题多次协商未果。今年年初,州河湾派出所按照公调对接程序,引导双方到司法所调解解决。

州河湾司法所工作人员接到公调对接转接单后,立即开展调解工作,耐心倾听老周、老吴的陈述和申请事项。之后,网格员、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讲情说理,“邻里之间低头不见人抬头见,而且此次发生纠纷双方都有责任,大家各退一步,做出适当赔偿,这件事就过去了,邻里之间还是和谐开心最重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释法明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老周赔偿老吴医药费1500元,老吴承诺不再以此事向老周主张任何权利,一起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促进“街镇与司法所+法庭”工作融合。州河湾镇加强诉调对接,在镇司法所建立诉讼服务站,确定每周三为诉讼服务活动日。在立案前,对适宜调解的民事纠纷,当场导入人民调解程序,由司法所人员和法庭人员联合进行诉前调解,并与法庭建立互动机制,共同开展送法进网格活动。

今年5月初,经多方协调沟通,辖区某村一处房产继承纠纷的当事人、村干部等共5人,齐聚诉讼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充分听取纠纷当事人诉求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肯定合法权益并驳斥不合理诉求,尽量减少矛盾点。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各方一致认可。最后,工作人员起草代书了“赠予协议”,在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干部的监督证明下,当事人在协议上签字按手印,调解工作圆满完成。

促进“街镇+司法所”工作融合。镇矛调中心设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司法所设立“信访事项绿色通道”,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由律师定期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配合网格员参与矛盾调处,帮助解读法律法规;围绕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及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建言献策。截至目前,共提供法律咨询516条,协助网格员调解矛盾纠纷78件次,调解成功71件次。

坚持人民至上 始终做到“两个到位”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层治理,州河湾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群众参与到位”和“工作服务到位”,广泛了解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工作中,该镇将村矛调中心扩展为村“说事解事普法中心”,以村为单位开展“评理议事普法”活动。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参与村里重大事项的评议,增强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活力。在组织民主议事过程中,向群众普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并将其设置成议事前必选程序,使群众的行为始终遵循党的引领、依法依规开展自治。

同时,将“吹哨报到”向村延伸,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对村里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村“吹哨”后,镇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联合处置,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切实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村民郑大爷在拆迁之前与儿子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拆迁补偿款到位后,儿子全权保管,老人并没有拿到自己的那部分,想单独给孙子留点钱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心结解不开的老人与儿子关系紧张,找到村委会和司法所求助。

“该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父子矛盾激化。”逐级上报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此事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商讨解决方案。随后,专职人民调解员把老人的儿子约到司法所,当面了解情况。原来,他是担心好面子、讲人情的郑大爷“乱花钱”,怕父亲被骗,就一直自己保管着补偿款,平时也缺乏沟通,父子之间就有了误解,产生了矛盾。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释法明理,详细解释了老年人权益保护相关法规。双方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儿子主动将拆迁分得的部分补偿款交给了父亲,并当场签订协议,一起家庭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州河湾镇以“初心印蓟”活动为载体,要求镇全体干部对包保联系户关心到位,每年必须做一到两件实事,并将贯彻落实“初心印蓟”活动成效作为年底评优重要标准,压实责任。今年以来,州河湾镇党员、干部累计上报“初心印蓟”活动“民情蓟录”3252条,其中为民办实事3046条、为民解难题146条。

如今,通过“四强化、三融合、两到位”机制创新,州河湾镇的治理网格终端向前延伸,民情信息端口前移,实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共治”,从“事后介入”到“事前预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的多重转变,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的化解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