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聚合资源 纾解民忧 创新打造“一站一院一中心”枫桥式治理模式
来源:德州政法 编辑:王岩
宁津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新路径,创新打造以“一站一院一中心”为载体的“枫桥式矛调中心”治理模式,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得到有效化解,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曾赞荣批示肯定。
图 | 杜集镇“解忧小院”
“一站一院”解民忧
搭建平台、解决民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覆盖12个乡镇(街道)、9个城市社区的“一站一院”矛调平台。突出“法、理、情、和”四字方针,在各乡镇打造“解忧小院”,一院整合综治、网格、司法、信访、民政等12个部门职能,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城市社区设立“纾心驿站”,一站融合基层党建、矛盾调处、民生服务、协商议事、心理疏导、法治超市、志愿组织孵化、公益帮扶、城市书房、文体休闲等十大功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拓宽渠道、汇聚民意。拓宽“线上+线下”民意收集渠道,线上依托网格治理、民生热线、网上信访、“微连心”小程序等平台收集办理群众诉求;线下在“一站一院”设立说事拉理厅,建立“周说事、月议事”机制,通过“马扎议事”“柳下夜话”等形式,集中听取民意,实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健全机制、纾解民忧。健全完善院(站)长负责、首接责任、限时办结、联席会议、协作会商等五项机制,由乡镇和社区班子成员轮流担任院(站)长,牵头负责“一站一院”全面工作;对群众反映的诉求事项,第一时间登记、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受理,简单问题3日内办结、复杂问题20日内办结;县、乡、社区三级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席会议,推动进驻部门协调配合,促进群众诉求有效解决,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图 | 柴胡店镇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微队伍”在辖区走访巡逻
融合资源纾民心
部门整合、精准发力。以“一元统领,多治融合”为理念,在县级建立高效能社会治理中心,整合综治、公安、信访、司法、大数据、12345市民热线等34个部门治理资源,明确60个“吹哨报到”责任单位,推进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应急处置联动、群众工作联管、基层平安联创。力量整合、联动发力。整合调解力量,探索“3+6”调解模式,调解员、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志愿者3支专业队伍长期入驻治理中心,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乡贤、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队6支队伍弹性入驻。打造“老崔访调室”“小朱热线”等15支品牌调解团队,建立一支29人的专业心理咨询队伍,26名法律顾问、35名政法干警担任“法治领航员”,凝聚服务群众合力。措施整合、同向发力。以“一站一院”为主阵地,开展“五微”系列活动。网格员、志愿者组成“微队伍”,通过走访及时疏导化解群众心结;举办社区心理健康讲座、网格法治课堂等“微活动”,引导守法和谐之风;组织“微谈话”座谈会,让群众献言献策;通过“微心愿”收集箱,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邀请乡贤、五老等参与“微调解”,化解群众心结。截至目前,共组建网格志愿“微队伍”950支,举办社区心理健康讲座、网格法治课堂等“微活动”2671次,组织“微谈话”座谈会2355场,认领群众“微心愿”2165条,“微调解”化解各类小纠纷436件,真正形成“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风险感知提效能
探头前置、精准感知。建立“9+12+1017”社会治理风险感知体系,1017个基础网格充分发挥探头作用,12个乡镇(街道)“解忧小院”全面吸纳社会矛盾,9个城市社区“纾心驿站”集中受理群众诉求。截至目前,全县网格员排查“六小问题”2.5万件,全部第一时间介入解决,有效避免问题上行、矛盾升级。三色预警、分级处置。建立三色预警矛盾处置机制,“简易矛盾纠纷”由网格员排查发现后即时办结、登记销号;“一般矛盾纠纷”发布黄色预警,由“一站一院”组织人员一站式调处;“复杂矛盾纠纷”发布橙色预警,由县高效能社会治理中心协调推动解决;“重大矛盾纠纷”发布红色预警,由县级领导挂帅,县直部门、乡镇(街道)、专业调解力量协同化解。截至目前,共发布预警1262条,全部按期化解销号。综合研判、闭环管理。定期对辖区民生诉求、矛盾纠纷、信访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对矛盾纠纷易发频发地区,督促属事属地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做好风险源头防范,实现“网格前端感知—‘一站一院’处置—综合分析预警—治理效能提升”工作闭环。群众诉求按期办结率、办结满意率均达99.9%以上,有效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切实将矛盾纠纷发现在苗头、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