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逢“一六”的日子,这里的群众都不忘去“议事堂”里说事拉理
来源:山西长安网 编辑:王岩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桑壁镇,每月逢“一六”(农历初一、初六、十一、十六、廿一、廿六),都有传统集会的习惯,届时镇里各村的广大居民和邻县群众都纷纷赶来,场面非常热闹。
永和县政法委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在群众集会的中心地带设立了“一六”议事堂和“三和”议事员。如今,这种来自民间,扎根乡村,造福桑梓的矛调新方式,正在成为永和构建平安、法治、和谐黄河流域生态文明高地的新基石。
议事堂由乡镇科级干部领衔,集合了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的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工作者、公安民警,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网格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等人员,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的政策咨询、矛盾调解与日常求助,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枫桥式”愿景。
为了使“有事好商量,有事和气办,有事依法来”的理念更接地气,他们经过慎重思考,将议事员取名为“三和”议事员。第一个“和(hé)”字,即和和美美、和平,是幸福的一种香味。第二个“和(huò)”字,俗称捏活,是个动词,即通过外部努力,给事物加入其他介质,形成匀称的物质。最后一个“和(hú)”字,七和,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叫法,是胜利、成功的意思。“三和”议事员这个名称,代表着通过大家的努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六”议事堂运行半年,“三和”议事员充分运用法理并重的调解手法,以切实保护当事双方合法利益为前提,处理了一批“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前不久,桑壁镇村民吴某到议事堂反映,其弟雇佣李某砍伐核桃树时,因他们兄弟俩的地紧挨着,李某在砍伐过程中误砍了他地里的核桃树,让他非常恼火。
“你把我的经济林砍了,今年的收入减了大半,你看咋办?不行咱们就到法院打官司去。”受害人吴某一进议事堂,火气不由自主大了起来。
“你们两兄弟家的林地挨着,没有明确界限,你让我咋区分。这事不能完全怪我,你弟弟也有责任。”面对吴某的指责,李某也一肚子委屈。
“现在大伙来这儿不是为了争吵,眼下我们需要上门看看谁说的有理。理出头绪咱们才能确定谁该赔偿,赔多少。”议事员一边给双方“降火”,一边为双方“支招”。
很快,议事员赶到现场,一番勘查之后,事实逐渐明朗。面对吴某遭受损害的确凿证据,李某表态确系自己误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但对赔偿数额存在异议。
见此,议事员再次居中为双方分析利弊得失。“作为受害人咱们有损失,这已经没有争议了。但咱们要把握一点,坚持不让恐怕赔偿磕磕绊绊,如果姿态高点,咱一次搞定,没有后患。”
“既然是咱的错,赔偿的意愿咱强烈点,让受害人感知到咱有问题从不规避。这样才能最终与受害方心平气和了结纠纷,不然长期僵持两败俱伤。”议事员不偏不倚,当事双方心领神会,调解协议就此签字完毕。
传统集会繁华依旧,“议事堂”也一如既往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不,桑壁镇堡则村有群众报警称,与工友发生冲突被打,议事员闻讯立刻赶往现场。
眼见双方情绪激动,大有再起冲突的可能,为避免矛盾升级,议事员将双方劝回“议事堂”背对背调解。
“听说你们一道出来打工,又被分配在一个工地,这可是难得的缘分。本来是好事,可咱一拳打的老乡伤心,别人看了也寒心。”议事员从情感纽带入手,给动手者讲起出手伤人的诸多不利后果。
“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打听清楚了,是咱说话有点不中听,触及到对方的软肋了。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坏事,今后与人交流千万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否则得不偿失。”另一个房间里,议事员为被打者冷静分析相处之道。
两个人相继表达出调解意愿,议事员趁热打铁力促双方握手言和。随着李某甲一次性赔偿李某乙医药费承诺的落地,该案得以妥善化解。
除了不遗余力推广议事员调解矛盾纠纷的善治之为,临汾市永和县桑壁镇还在延伸拓展矛调触角上大胆尝试。该镇由镇综治中心牵头,镇派出所负责,在全镇各村委及企事业单位中抽调32名优秀党员,组成“红马甲”党员义警,即“红警”,密切配合公安“蓝警”,积极协助农村网格员,联动开展基础信息采集、治安巡防、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开启了“蓝警+红警+网格员”协同共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