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1334才溪工作法” 打造平安和谐龙岩好“枫”景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同志三进福建上杭才溪,写下了调查研究的光辉篇章《才溪乡调查》,指导当地人民群众把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区乡,建设成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改革开放后,习近平同志三次亲临才溪实地调研,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传承弘扬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探索创新“1334工作法”,打造“红土枫桥”品牌,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联系群众样样通,矛盾纠纷多元调,疑难杂症件件清”的平安和谐景象。
坚持一个根本立场
才溪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法宝”。
群众利益无小事。才溪镇把小事当作大事抓,发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串门走亲”,实行政法干警“联乡挂村帮户”。按照“一季一次”原则,组织召开民情恳谈会,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发现矛盾纠纷苗头。
此外,整合资源力量,推进乡镇综治中心、矛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实现村居民情收集点、政策宣传点、互助帮扶点、纠纷调解点“四点合一”。村居服务点由挂村乡镇干部、法官、民警、调解员、村主干等5个专职人员轮流“坐班”,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
强化三个引领
才溪镇不断强化党建、法治、示范三个引领,鉴往知来、温故知新,在矛调工作中激活群众自治内生动力。
一方面,积极探索“党建+矛调”模式,通过红土党建领航、党组织领队、党员领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党员进乡村入网格”任务清单,促进党建和社会治理“双提升”。
另一方面,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将普法贯穿于矛盾纠纷调处、执法办案全过程。建立“赴圩议事”机制,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引导群众利用赴圩余暇学法、建言、议事。
同时,注重示范引领聚合力,从“两代表一委员”中选聘专职调解员,邀请“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担任特邀调解员,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特色调解室。
建立三项机制
才溪镇传承发扬苏区干部“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家”优良作风,通过建立健全联系群众、信访接待、现场办公三项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零距离”联系群众机制。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实施“草鞋工作法”“五心工作法”“驻村夜访”等工作机制,建立微网格“立说立办”、乡村“集中研办”、乡镇“协调转办”为主要形式的民情收集处理机制,让诉求表达进入快车道。
建立“零障碍”信访接待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下访回访制度、定点接访制度、包案处理责任制,固定逢圩日为接访日,对信访案件落实“六定五包”责任,即定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督办时间、办理要求、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解决困难、教育转化、依法处置,做到信访接待“心贴心”。
建立“零懈怠”现场办公机制。实施“无会周”制度,每周二作为“现场办公日”,把村委会调解室作为“第一办公室”,把为民办实事、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作为现场办公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片包村的办法,乡镇干部每周不少于3次到所包村了解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把好四道关口
才溪镇通过把好排查、调解、防控、疏导四道关口,把平安建设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来,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把好排查研判关。采用“微网格”治理,将全镇划分148个“微网格”,形成矛盾隐患拉网式摸排、争议事实全方位掌握、风险隐患及时上报的工作模式。
把好联动调解关。建立“一庭两所多部门”联调联动机制,采用“诉调对接审前调、公调对接随警调、访调对接上门调”速调快处联动模式,让纠纷化解更加专业高效。2022年,全镇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
把好防控处置关。实行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三级化解机制,对普通矛盾,坚持早介入、早化解。近年来,全镇万人成讼率持续下降。
把好回访疏导关。建立案后回访修复机制,对普通纠纷,通过走访当事人及亲属了解调解协议是否履行到位;对尚未履行的调解协议,找到问题所在,督促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