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平邑:“亲邻墙”演绎现代版“六尺巷”
来源:临沂政法 编辑:张敏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但当“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当下
矛盾纠纷又将如何化解?
平邑县武台镇清河村支部书记叶开亮
情与法结合通过化解本村
“隐藏”17年的兄弟心结
给出了答案
故事要从17年前说起,武甲(化名)和武乙(化名)是堂兄弟同时还是左右邻居,当时村内新规划排房,武乙作为西户应当先往西延伸2米,腾出位置供武甲建房,但是在新房建设中,武乙将本应拆除的茅草屋留了下来,置于两家院墙中间,武甲见状立刻将院墙拉起围住茅草屋。至此,两家新规划的宅基,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叠格局。虽然双方碍于亲戚情面没有争吵,但本应亲密无间的堂兄弟却因此埋下“心结”。
时间转眼过去17年,恰逢武台镇党委、政府开展支部书记“进千家,入万户”活动。清河村支部书记叶开亮决心以此活动为契机,充分挖掘本村的矛盾纠纷以及群众诉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在武甲家走访座谈过程中,老叶无意间提起“你们兄弟俩怎还共用一个草屋哩!”这一问便打开了作为弟弟武甲的话匣子“叶书记啊,你可不知道,我们这些年是有苦难言啊......”。
听完武甲的描述,叶开亮发现两家虽然产生矛盾,但17年来矛盾没有升级,并非不可调和的,随后决定帮助双方化解这起17年的宿怨,让两家握手言和。在初次尝试失败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制定了从说法和讲情两方面入手,与村内武姓家族长辈一同前往武甲和武乙家,先由老叶通过镇上培训学到的“民法典”相邻权规定向双方说明责任和义务,并给其讲解“六尺巷”的故事,再由家族长辈从两家亲戚关系入手,动之以情,要求双方各退一步,前后经过五次调解,终于达成协议:武甲拆除部分院墙,武乙拆除茅草屋后,双方居中划定界限。至此,这起现代版“六尺巷”的故事,在村干部叶开亮的努力下,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老叶的成功调解不是偶然。近年来,武台镇以“枫桥经验”为样板,以“全民学法”和“多元调解”为切入点,提高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充实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调解队伍,探索出一条以村级网格排查化解、镇级一站式调解中心为主体,各类品牌调解室、乡贤调解队、律师普法工作队等为补充的多元调解路径,多管齐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