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以“三个聚焦”擦亮“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法治底色
来源:法治山东 编辑:张敏
近年来,威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持续拓展提升城市品质内涵,“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法治底色更加浓厚。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护航员”。印发招商引资工作攻坚方案,开展政法机关“护航企业发展”专项活动,推出法治护航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20项服务保障措施,成立专门法律服务团队,提供精准法治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以合法性审查助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为促进市场主体平等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法律风险评估机制,推行涉企政策“先出台”、惠企政策“全推送”、合同服务“零等待”等工作模式,以“跟班式”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风险。今年以来,共审查重大项目合作协议45份,标的额达25亿元。当好政务审批“服务员”。着力打造“威海营商行”品牌,建成山东省首个线上营商环境全景式集成平台,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9%,“一次办好”事项占比100%。深入推进“一链办理、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一业一证”改革,审批效率提升35%,企业开办时限压缩到1个小时。积极打造全域“无证明城市”,扎实推进“无证明办事大厅”建设,通过“免提交+告知承诺”模式,推动“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变。当好涉企执法“裁判员”。出台《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创新推行以信用和风险等级为依据的涉企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涉企检查次数同比降低12.3%,问题发现率提升9.1%;深入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推出“首违不罚”、“首违轻罚”事项467项,目前已减免罚金1.31亿元,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提供健康有序、宽松适度的发展环境。当好企业发展“体检员”。深入实施服务企业“十百千”工程,围绕全市10大优势产业链,组织100家法律服务机构,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走访、法律体检、政策推送、信息交流等方式,为链上1000多家企业提供“靶向式”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园区式”法律服务模式,打造4个各具特色的“园区式”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了开发区园区法律服务中心设置全覆盖。
二是聚焦高品质生活,持续深化法治为民实践。以有效制度供给促善治、惠民生。颁布全国首部精致城市建设条例,配套制定发展规划和评价指标体系等5项地方标准,搭建了精致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围绕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出台停车管理、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管理等26部法规规章。聚焦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面加强燃气管理、电梯安全、吸烟管理、饮用水管理等制度供给,法治为民理念得到充分彰显。以严格执法司法保公平、顺民意。严格规范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执法,扎实开展食品药品、价格秩序等市场综合检查,严厉查处保健食品欺诈、养老诈骗等犯罪案件,从严打击破坏市场秩序、制假售假、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120余次。推进公正司法,开展全周期服务企业改革,依法审理就业、养老、劳资和婚姻家庭等领域案件,严格办理行政诉讼案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群众关切得到及时回应。以优质法律服务助和谐、解民忧。出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和指导标准,使以往的“软服务”有了“硬指标”。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三网融合”,着力构建“一端发起、三台响应”服务模式,年均提供服务17.5万余次。积极推进公证服务模式创新,全面开通68种公证事项网上办证服务,打造10项公证服务电子证照“无证明”应用场景,着力解决公证办理“慢、难、繁”等问题。围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深入实施法治乡村建设“四个一”工程,在每个村居打造1支法律服务队伍、1个普法宣传阵地,在每个镇街设立1套法治工作专班、1处矛盾调处中心,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赋予更多法治力量,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以全域精致治理护生态、宜民居。围绕打造优质生态环境,立足“山在城中、城在海中”的地方特色,出台《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着力打造“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城市品牌。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城市双修”“无废城市”“美丽城市”建设,依法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海岸带、森林湿地精细化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建立“河湖湾三长合一”管理模式和“林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实施“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海洋生态保护新模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实现市域全覆盖,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七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更加宜居、生活更加美好。
三是聚焦高效能治理,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六治一网”整体推进。持续深化政治、自治、法治、德治、信治、智治和网格化服务管理相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格管理平台和数字城管平台等“1+2+N”平台优化整合,建成“吹哨报到”全响应中心,构建起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闭环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解决1284个不精致、不文明和群众不满意问题。“六治一网”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佳示范”。矛盾纠纷依法处置。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出台《关于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提升非诉讼纠纷化解效能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提供制度支撑。注重加强载体建设,将矛盾纠纷调处、社会综合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等平台融合建设,打造8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聚焦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管理,制定全省首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管理办法,在医疗、物业、旅游等28个矛盾纠纷多发高发领域成立调解组织169个。积极创新调解模式,推行以平和的心态把事说清、以平实的语言把法说明、以平等的人格把理说透、以平易的方式把情说近“四平四说”调解工作法,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去年以来,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调解各类纠纷1276件,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调处各类纠纷5632件。普法规划精准实施。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出台加强精准普法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制度支撑。加强重点群体学法,市委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报告会,在全体政法干警和中小学生中开展“听·例”、“读·法”和“书·法”等普法实践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安全生产、渔船管控、防范诈骗、反有组织犯罪等重点领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加强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刘公岛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宪法主题公园(广场)、“法治融屏”宣传阵地全域覆盖,社会法治氛围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