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未诉 解于萌芽 能动司法开启“无讼村居”新篇章
来源:湖北高院 编辑:李军
近日,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法院第32个诉调对接联络点在金湖街道海雅社区挂牌成立,该院退休干部“银发先锋”将“星星‘典’灯·法治夜课”活动开进社区,为居民宣讲民法典中“物业纠纷那些事”,现场化解物业纠纷。这是该院推进司法资源下沉,推动创建“无讼村居”的又一项举措。
大冶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三联三共”多元解纷模式,以创建“无讼村居”为抓手,推进诉源治理,促进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解于萌芽。2023年3至5月,该院在案件数量持续多年增长的情况下首次迎来了增幅下降“拐点”,其中5月份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增幅较2月份下降26%,同期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8.21%,实现了案件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双提升。
诉前联调,共建关口防控“快慢车道”
“效率太高了!”当事人李某在电脑屏幕另一端竖起大拇指。“圆桌审判庭”庭长许馨文通过互联网开庭方式,仅用2小时就在线调解3起案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量案件涌进法院。面对“诉讼爆炸”,大冶法院升级打造“一站服务、一网通办”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中心,将诉前分流、立案登记、诉讼服务、案件速裁、诉调对接、涉诉信访、司法辅助等功能全面整合,推行“诉前调解+速裁快审”一体化运作模式,通过立案窗口“电话调”、类案办理“对口调”、快慢车道“分流调”、跨域解纷“在线调”等方式,把好关口,努力将部分矛盾化解在庭前。
尤其是跨域解纷“在线调”平台,打破诉与非诉服务壁垒,将线下的诉讼服务、调解事项等全部集成到线上,实现查询、调解、立案、司法确认、风险评估等功能线上运行,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被告曹某与叶某借款纠纷一案,由于被告远在广东,该院立案庭干警通过电话初步调解后,驻大冶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尹辉煌引导当事人登录调解平台,耐心组织调解,原、被告双方通过手机“指尖操作”,“隔空”握手言和,调解协议在线自动生成,直接推送到当事人手机端签字、确认,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今年1至5月,通过诉前分流纠纷类案件1403件,其中调解结案1275件,70%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大冶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敬涛表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事实比较清楚,标的额小的纠纷,做好调解工作完全可以消弭在诉前。
多元联治,共建前端解纷“专家门诊”
“调解员很专业,当天就拿到了法院的司法确认书,从起诉到结案,仅用2个小时。”王某因劳动争议起诉到法院,经工会派驻法院工作室的调解员调解,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并当场进行司法确认。
“司法确认+”多元解纷模式,促进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和诉讼充分对接,是大冶法院全方位推进“1+N”多元解纷、深化诉源治理的另一个缩影。
大冶法院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加强与人大、工会、妇联等部门诉调对接合作,先后有8家单位入驻,相继设立了“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能干工作室”和劳动争议、房地产、人身损害、商事、家事纠纷等专业化、类型化调解工作室,3名退休法官加入诉前调解队伍,与一大批解纷能手共同为群众提供“专家门诊”式解纷服务,形成社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在后的递进式诉调对接分层过滤体系,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社会效果。
“矛盾纠纷经过行业调解达成协议后,为避免后续矛盾‘复燃’,调解员会引导当事人就近流转到‘圆桌审判庭’进行司法确认,让双方吃一颗‘定心丸’。”大冶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红介绍,打官司一般需要3—6个月,“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只需1—2个小时便可化解,且不收费,既节约司法资源,又减轻群众诉累。
8家调解组织“嵌入式”化解纠纷,形成人员联合、力量联动、资源共享的多元联治格局,实现多种调解功能的叠加。2023年以来,大冶法院已通过多元解纷机制向进驻调解组织委派500余件案件进行调解,成功达成调解协议300余件。
源头联创,共建诉源治理“移动探头”
陈贵镇一自然村拆迁,两兄妹闹着要打官司,争房子、争征地补偿分配,“我们利用节假日开展星星‘典’灯和‘巡回法庭’活动,走村入户,耐心宣传政策法律,化解了他们的疑虑,拆迁过程中没有一户诉讼、上访。”陈贵“假日法庭”庭长熊振说。
为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大冶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11个人民法庭深入社区、村、企业、学校,织成全市诉源风险防控“探头”,广泛开展星星“典”灯、村村响、法治副校长、“挎包法庭”“示范点创建”等活动,2023年半年来,排查、梳理、化解矛盾纠纷210余起。罗家桥法庭成立全市涉企纠纷调解站,并在行业协会、商会、工业园区等商事矛盾纠纷集中多发领域设立“共享法庭”,推动商事纠纷的庭前化解和实质性解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司法服务。
与此同时,该院探索建立“6411”多层化解机制,组建网格员、乡村贤达、村组干部、驻村民警、通村法官、代表委员等6支队伍,搭建理事会、村委会、镇综治中心、市综治中心4层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完善一套主动发现矛盾纠纷的“移动探头”,构建一套精准化解矛盾纠纷的“治理网络”,在11个人民法庭辐射区域,设立法官工作站、诉调对接工作室14个、诉调对接联络点32个,组建监督员、调解员200多名,以点带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定纷止争”向“少讼无讼”转变。
“全市383个村(社区)万人成讼率低于28件的村(社区)已达200多个。我们将用两到三年时间,努力实现全市90%以上村(社区)‘无讼村居’创建达标。”陈敬涛表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要牢固树立共同缔造理念,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覆盖面,用好“万人成讼率”考核指挥棒,努力实现“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