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一站六点”映红群众笑脸——江苏省盐城市着力把为民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江苏省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用,积极推动城乡社区“一站六点”服务场景建设,以“一站”(“红色服务站”)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六点”(“村居好人榜”“小院议事会”“小巷普法角”“邻里义工队”“后街小舞台”“服务‘云小二’”)特色工作,注重场景建设、现有服务设施与服务实效有机整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好“红色服务站”

确保阵地有用、服务实用

“在社区工作,居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管居民遇到什么麻烦事,来找我们‘红色服务站’就对了。”这是阜宁县阜城街道中心社区党委书记王红对居民的承诺。

小区健身器材好不好用、消防设施有没有定期检查、小区停车位够不够……中心社区“红色服务站”工作人员日常在小区走访,了解居民需求。中心社区党委还在“红色服务站”开通“440”(谐音“事事灵”)便民服务热线,落实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的工作模式,确保把居民的事办好、办到位。

大丰区刘庄镇友谊村“红色服务站”工作人员向村民讲解救助政策。

盐城市依托全市2391个城乡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红色服务站”,由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牵头、社区(村)“两委”成员为骨干,注重发挥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通过开办“党群服务集市”,以“红色服务站”“搭台”,让志愿者“接单”,引导群众“赶集”的方式,推动“党群服务圈”带动“城市15分钟、农村3公里便民服务圈”建设,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在盐城,依托“红色服务站”解决群众烦心事已成常态。“以前,家里种的秋月梨吃不完,拿到集市上卖不上好价钱,最后都浪费了,怪可惜的。”响水县响水镇苗寨村村民方大爷说,“现在,家里种的梨都请孙书记在直播间里帮忙卖,销路一下就打开了!”在苗寨村“红色服务站”里,村党总支书记孙晓梅的“书记助农直播间”正在开播。镜头前,孙晓梅和村民坐在一起,宣传推介手里的秋月梨。看着订单不断增长,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发布“村居好人榜”

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

“跳下河的时候没想那么多,看到孩子在水里挣扎,我只有一个念头,救人。”今年10月,射阳县合德镇朝阳社区召开好人事迹宣讲活动,发布上一季度“社区好人榜”。活动现场,三季度“朝阳好人”、朝阳社区居民杨立民分享了自己营救落水儿童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好人好事在社区时有发生,只不过之前不为人所知。‘社区好人榜’的设立和好人评选活动的开展,激励更多居民向上向善,让好人精神蔚然成风。”朝阳社区党总支书记孙峰表示。

这是盐城市加强“村居好人榜”建设,把德治融入基层治理的缩影。盐城市坚持以榜样力量带动社会风气,依托现有阵地资源,让“村居好人榜(馆)”成为本地好人好事、道德模范集中展示的场所。通过“道德积分”“文明积分”、居民推荐投票等多种方式,推选本地上榜“好人”,常态化举办好人事迹宣讲、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动,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我们村区域面积大,人口多,204国道贯穿村内。以前村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骑车不戴头盔、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行为屡禁不止。”大丰区刘庄镇友谊村党总支书记徐艳表示,“这两年,村里的党员干部带领热心村民在路边维持交通秩序,劝阻不文明行为,每个月把参与志愿活动的村民登在‘好人榜’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交通事故也减少了。”

举办“小院议事会”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晨光初照,在亭湖区五星街道万户新村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院议事会”拉开帷幕。从垃圾分类到小区绿化,从设施维修到社区安全,居民们围坐一起,畅所欲言,热议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掌握民情民意的“一手信息”。

为了让每个声音都能够清晰地被听到、每条建议都可以切实地得到重视,盐城市充分利用居民楼下、休闲广场等“房前屋后”区域,举办常态化、流动型“小院议事会”,聚焦居民关心问题,社区工作者与居民面对面沟通、点对点协调,让居民成为议事协商的主角,参与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小院议事会’召开没几天,小区路灯已全部安装完毕,明亮的路灯照得我们心里暖暖的。”谈起小区最近的变化,家住大丰区大中街道建西社区的居民说。

建西社区配套设施老化严重,路灯损坏等是常见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此,社区召开“小院议事会”,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网格员代表、施工方代表等相关利益方就路灯安装位置、产生费用等进行协商。

“议”出居民心声,“议”出解决办法。目前,盐城市已搭建“居民议事点”“板凳听评会”等各类议事协商平台近2800个,让居民从提问题的“旁观者”转变为建设性意见的“提出者”、矛盾纠纷的“解决者”。

开设“小巷普法角”

夯实社区法治建设基础

“老年人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打着‘秘方’‘包治百病’的‘游医’,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产品,因此上当受骗。”东台市弶港镇八里村日前开展反诈防骗宣传活动,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熟人、低价旅游”等典型案例,提醒群众守住“钱袋子”。

主题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小巷普法角”宛如一座知识的桥梁,将丰富实用的法律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今年以来,盐城市充分挖掘小巷拐角、街道及广场周边等可利用区域,开设“小巷普法角”,打造法治文化“微景观”,将普法活动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东台镇玉带桥社区在“小巷普法角”组织开展法律宣讲活动。

“小巷普法角”,法律顾问、退休老干警、普法志愿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读、答疑解惑等形式,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居民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明白人”,夯实社区法治建设基础。

成立“邻里义工队”

汇聚共建共治合力

“皋林、海燕,你俩跟着我去世锦花园李大爷家,程夏、周周,你们去看望金色华庭的张奶奶……”一大早,滨海县坎北街道环城社区“邻里义工队”队长潘强龙和队员们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集合。认领了任务后,队员们前往相应的服务对象家中,整理床铺和衣柜、清扫地面、叮嘱用电用气安全,开展志愿服务。

“我老伴去世多年,子女离我也远,多亏‘邻里义工队’照顾我的日常生活。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看着家中忙碌的“邻里义工队”队员,环城社区居民李大爷感慨道。

在盐城市,像这样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的“邻里义工队”有近3000支。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鼓励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以“守望相助”为出发点,组建“邻里义工队”,就近就便、各展所长,帮助有需要的居民解决急事难事,协助调解矛盾纠纷。

盐城市还创新构建“社区+物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等工作方式,将辖区共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汇聚起来,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精细化服务。

搭建“后街小舞台”

展示乡村振兴成果

“有了这个舞台,我们的‘村晚’就能办起来了!”盐都区盐龙街道健仁社区居民们高兴地说。

健仁社区自从搭建“后街小舞台”以来,举办百姓“村晚”就成为社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编排歌曲、舞蹈、朗诵、戏曲……居民、社区工作者、辖区企业职工纷纷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物业服务企业为社区文艺队伍提供指导。办“村晚”、看“村晚”已成为居民的新风尚。

让百姓生活乐起来、群众精神“富”起来,盐城市以辖区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开发利用村(社区)现有“小舞台”“小茶馆”“小书吧”等阵地资源,定期举办多种文艺表演和才艺展示活动,鼓励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艺节目,为居民搭建展现才华、相互沟通、联络感情的交流平台。

“让文化活动在基层火热开展,把文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欢乐传递到每一位群众心中,‘后街小舞台’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传递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美好理念。”盐城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服务‘云小二’”

智慧赋能精细服务

“讲讲天下大事、说说村里小事、帮帮村民难事、管管身边琐事。”走进建湖县九龙口镇收成村,村民们正在开线上会议,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

今年以来,收成村按照“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思路,以村情二维码“民意留言”为载体,拓展延伸“码”上议事工作模式,让群众说事有渠道、议事接地气、办事更高效,以“服务‘云小二’”推动乡村治理,“零距离”听民声集民智,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这是盐城市打造“服务‘云小二’”的一个缩影。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实时发布相关公告活动、资讯服务,让居民随时随地了解社区最新动态,组织居民“线上”议事,“服务‘云小二’”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好帮手”。

“以前,反映问题要去镇里、县里,费时费力。现在有事情扫二维码直接留言,村里的大小事大家一起商量,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特别方便。”村民魏财文感慨道,“服务‘云小二’”让党员、群众说事有渠道、议事更便捷、办事更高效,进一步拉近党群关系。

为更好地收集群众建议,盐城市各村(社区)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机制,实时收集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及时办理、回复,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城乡社区‘一站六点’服务场景建设,是将‘三治融合’‘五社联动’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转化为更易操作、更接地气、让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实在举措,真正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盐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邓小锋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