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法院助推构建“三源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编辑:朱丽君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2024年宿州市平安建设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不断加大多元解纷工作力度,更加突出新时代“枫桥经验”,推深做实“抓前端、治未病”,助推构建“三源共治”(诉源、警源、访源)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碎片治理”向“集中治理”的有效转变,相关经验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简报、省委《安徽信息》刊载推介。
“三源共治”,是市委政法委积极采纳市中院关于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相关建议,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以社会治理指挥部为平台,对法院、公安、信访部门分别甄别报送的矛盾纠纷,及时指派至基层治理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调解、化解,变法院、公安、信访部门“各自为战”为多地多部门“联合作战”的一种新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也是我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融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的有益探索和重要变革。截至10月底,全市法院共向各级社会治理指挥部推送矛盾纠纷2122件,结案1782件,调解成功977件,调解成功率达54.83%,“三源共治”工作初见成效。
完善工作机制,升级多元解纷“新模式”。建立人民法院与社会治理指挥部诉调对接“1+X”工作机制。其中,“1”是指社会治理指挥部总中枢:法院根据纠纷类型、难易程度,筛选出适宜基层治理单位和相关部门化解的矛盾纠纷,推送至同级社会治理指挥部并提出拟办意见;“X”是指所涉问题的主要牵头单位及配合部门:由社会治理指挥部指派至对应的基层治理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调解、化解。“1+X”诉调对接新模式,改变以往多渠道对接、各部门互不统属、矛盾化解合力不足的局面,通过社会治理指挥部限期提醒、逐级催办、全程跟踪,进一步压实各单位、各部门的社会治理主体责任。
快速整合力量,汇聚纠纷化解“新合力”。将各级社会治理指挥部、基层治理单位和行业部门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累计创建219个线上登录账号,实现矛盾纠纷“一平台接收、多元化调处、全链条解决”。两级法院积极选派128名业务骨干担任“无讼”指导员,为基层治理单位、行业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业务指导,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人口数,结合矛盾纠纷数量,在全省率先统计全市各乡镇、街道、园区万人起诉率情况,并进行分析研判,指导基层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聚焦痛点堵点,开好基层治理“新良方”。健全完善“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提请召开全市府院联动工作会议,在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注重延伸司法职能,针对民间借贷、金融借款、买卖合同等多发易发纠纷,积极开展调研、找准共性问题,通过媒体定期发布典型案例,明确裁判标准,以案释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养。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主动与主管部门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司法建议,推进相关部门和单位堵塞漏洞、强化管理。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发出司法建议15份,并已全部收到反馈,较好发挥“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放大效应。
夯实基层基础,共筑社会治理“新防线”。各基层法院积极探索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新路径,形成一批富有成效的特色做法。如埇桥区法院将诉讼服务中心搬迁至区矛盾调解中心,会同其他单位共同打造“纠纷受理、分流交办、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工作格局;砀山县法院关帝庙法庭构建“一点一站一室”(和沁联调工作站、诉讼服务点、金牌调解室)纠纷联调新模式,联动相关部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萧县法院皇藏法庭与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以及村委会调解室组建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会,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勘验、释法明理,有效化解一批矛盾纠纷;灵璧县法院黄湾法庭推行“1+N”联动工作法,联合司法所、村委会、人大代表等配合综治中心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泗县法院探索实践家事纠纷“五步工作法”,与民政、司法、公安、妇联、镇村党委同向发力,防范潜在纠纷、化解已有矛盾,引导树立正确的婚嫁观念,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