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模式创新

汶上: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实现矛盾纠纷“最优解”

来源:山东省委政法委 编辑:孙洪飞


为让更多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今年以来,汶上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契合时代需求、满足人民需要的基层治理有效途径,创新开展“双推送、双化解”专项活动,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县乡“双推送”,促进问题纷争事心“双化解”,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工作格局,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新引擎”、提升多元解纷工作“新动能”。

突出党委领导,下好矛盾调处“一盘棋”

高位统筹强推动。主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政法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推送、双化解”工作专班,将源头化解纠纷纵向延伸至乡镇(街道)党(工)委,横向辐射至县直部门党委(党组),做到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齐抓共管促落实。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作用,完善县级统筹、部门参与、镇街主责工作体系,坚持实体化运行、平台化运作工作专班,实行“周分析、月研判、季总结”工作制度,持续跟踪问效、动态掌握情况。县直部门及各镇街均成立专班办公室,做好县乡呼应、上下联动、纵横对接,全面推动“双推送、双化解”务实管用、高效运转。

规范流程提质效。在全县范围内总结推广“筛、推、研、调、结”五步工作法,坚持矛盾纠纷严格“筛”选、分流“推”送、精准“研”判、靠前“调”解、闭环“结”转,在进一步激发主体部门“行动力”的同时,实现矛盾闭环处理“全链条”,做实“一管到底”工作样板。

锚定事心双解,凝聚多元解纷“同心圆”

全方位日常解纷。调整充实和规范完善县级、15处镇街和372个村(社区)三级调解组织,选优配强1643名调解员,全方位擦亮“老孟工作室”“彩虹调解队”“心连心茶室”“百姓话吧”“和美调解室”等N个调解“特色品牌”,确保各级矛盾“有人抓、有人问”。

专业化行业解纷。建立道路交通、婚姻家事、劳动人事、金融消费、蔬菜协会、知识产权、青年创业、物业管理等8个行业性调委会,成立医患纠纷、校园安全等2个专业性调委会和1个汶上仲裁分院,确保各类矛盾化解“有出口、有渠道”。

靶向式攻坚解纷。充分发挥“退二线”老同志善做群众工作、时间自由优势,在全县组建22支“思想教育工作队”,涵盖15个镇街和政法、住建等7个领域,老同志们“岗位退二线,工作冲一线”,坚持“把法讲明、把理讲透、把情讲够、把人劝和”,推动一批长期未化解的矛盾纠纷“事心双解”,确保各种疑难问题“有人解、有人办”。

全面整合资源,构建矛盾化解“共同体”

拓宽矛盾汇聚渠道,确保“一网打尽”。锚定县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在深化“双推送、双化解”工作模式基础上,升级打造“平安汶上”智慧矛调综合机制,建立“四抓五统”(对群众到村反映、到镇咨询、部门受理、涉法涉诉等四个渠道受理的矛盾纠纷直接抓取调度,对热线投诉、110接处警、诉前调、信访、人民调解系统等五个渠道受理的矛盾纠纷,在主管部门主办的前提下统筹推动化解)矛盾纠纷收集汇聚渠道,实现各类矛盾纠纷的全域汇集、全量掌握、全面兜底。

强化矛调阵地建设,夯实“一个底座”。依托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调解专班、调解力量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科学设置“无差别”接待窗口、“平安汶上”调解室、会商研判室、指挥调度室等功能区,有效满足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受理和调处化解工作需求。建立社会稳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梳理研判风险隐患、分流交办重点事项,全力攻坚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

加强矛调文化建设,擦亮“一张名片”。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中汲取营养,把“礼让、孝道、诚信”等文化精髓融入到调解工作中,大力推行“仁义胡同故事调解法”,倡树“和气、和睦、和谐”“合情、合理、合法”的“六和(合)”民风,营造了“儒风中都、上善汶上”、“仁义德治、和美向善”、“慎争减讼、以和为贵”的浓厚社会风尚,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汶上实践新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