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只进一扇门 巧解百家忧
来源:福建法治报 编辑:王岩
“只跑一个部门,就把困扰我的烦心事解决了,真是省力又省心!之前遇到劳动关系纠纷,不知道找哪个部门解决,现在把自己的情况和诉求说清楚后,按照要求交材料,工作人员帮助我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综治中心的劳动维权接待窗口,李先生顺利解决了与前公司的劳务纠纷。
以往,长汀县的调解力量较为分散,群众遇到问题不清楚去哪个部门解决,跑来跑去也就跑出了“火气”,“易事”变“难事”。如今,龙岩市构建完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工作体系,实行一窗受理,落实首问首办、即接即办责任制度,群众只需跑一地,就能化解矛盾纠纷。
1个中心调动各方资源
“现在打篮球扰民问题有了明显改善,对于处理结果我也很满意!能安心睡个踏实觉了。”陈先生在龙岩市创新研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微信小程序“龙岩e调解”反映小区篮球场晚上有人打球,影响休息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
“打球扰民,是不是不打就行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地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之间,如果打篮球产生的声音干扰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可以视为扰民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先尝试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警方报案。警方会检测是否存在扰民情况,如果确实存在,会要求改正。如果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受到警告;如果警告后不改正,将面临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边是支持全民健身需求,一边是群众民生诉求,如何平衡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件后,当地综治中心热切回应群众诉求,同时切实维护好公共利益,做好统筹调度,组织当地的派出所、司法所、业委会和物业管理等部门召开联动对接会,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抚当事人情绪,对于篮球场管理方面进行沟通,推进噪音问题妥善解决。
期间,综治中心通过组织各部门开展数次调研、走访、监测,详细记录篮球场高峰时段、频率及噪音分贝测试等,全面掌握情况。同时,协调城市管理部门、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及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开展噪音防治工作相关知识宣传,劝告群众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活动,自觉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噪声污染治理工作。
在最终协调后一致达成,在无特别紧急情况下,在小区内举行的篮球比赛、广场舞等活动,尽量不使用大功率音响、不外接扩音设备,合理控制音量(控制白天音量不高于60分贝、夜间<晚上22时至次日8时>不超过50分贝)。活动时间控制在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10点之间,实现噪音降噪、减频、不扰民。
龙岩市立足“指挥调度+实战运用”的功能定位,创新市区综治中心一体建设模式,整合政法单位以及卫健、人社、城管等资源力量,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以及“两代表一委员”、仲裁机构入驻,形成矛盾纠纷事件受理、指挥、调解、仲裁、诉讼工作格局,推进部门联调联动,实现群众解纷便捷化、规范化、法治化。
下沉政法力量到村居
如何整合“公、检、法、司”等政法力量,推进重点矛盾纠纷化解,龙岩市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下沉优化政法力量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专项行动,推动政法力量精准下沉镇村,有效推动解纷端口前移,凝聚起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因为暴雨,武平县王先生的房子被隔壁小区滑坡压住,然而小区开发商不主动采取措施并阻止其自行清淤,王先生因此来到街道办寻求帮助。由于涉及保险条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计算适用标准等专业知识,街道办调解员迅速“一对一”与政法力量下沉专班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取得联系。专家在对街道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后,又协调城市管理局与调解员一起前往调解。专业力量介入后,迅速理清了纠纷关键争议,根据法律条款,条分缕析展开工作,当天即达成一致意见,高效化解矛盾。
N点发力实现同频共振
为实现解纷力量同频共振,龙岩市坚持多措并举、协同联动发力,推动行业部门N点发力,纵横覆盖的多元解纷“朋友圈”不断扩大。
——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工作组,主动介入调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矛盾纠纷当事人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引导当事人以理性平和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成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组,推动解决包括“邻里纠纷”、征地补偿、“烂尾”楼盘、多年信访积案等依靠传统路径处理困难、群众反映强烈却难以得到化解的民生问题,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遇上法律方面把不准的问题,可以随时找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的资深律师联系,咨询专业意见。综治中心既是一个矛盾接收站,也是一个信息流通站,更是一个调解终点站,进驻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基本可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