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新疆喀什地区构建多元社会心理服务系统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新疆喀什地区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法治喀什、平安喀什、健康喀什重要内容,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多部门联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地、县、乡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相关保障措施,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明确部门职责,贯彻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规定,研究制定喀什地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各部门勇挑重担、主动作为,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对牵头负责任务一抓到底。在县市建立社会心理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村(社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强化经费保障,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与政府购买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确保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多领域发力

培养专业队伍,依托援疆资源优势,推进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规范心理咨询与诊疗服务。通过引进一批、培养一批、整合一批方式,提升基层精防专干服务水平,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精防专干。开展分类筛查,每季度开展精神心理筛查,分类开展心理疏导或提供医疗服务。深入分析研判,县每季、乡村每月对精神心理异常人员的类别、特征、起因、规模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建成工作台账,形成预防为主、收治为先、及时处置、后续管理的服务管理格局。强化危机干预,利用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干预队伍对相关群体进行危机干预,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依托地、县市人民医院向社会公布47部公益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提供咨询和援助服务。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培训和演练。

多元素融合

以乡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矛盾化解调处中心、社工团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力量,每季度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社会心态预警预测等,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做到筛查一人、救助一人,全面掌握和解除群众心理需求和困惑。坚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室,指导县市、地直各院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聘请援疆省市心理健康优秀教研员和名师担任工作室学科顾问。中小学设立心理健康课、第二课堂、社团、劳动体验季等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疏解压力。在信访接待场所等地设立心理辅导室,每季度对服务人群开展两次心理健康筛查和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和干预,源头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案事件。坚持把心理健康评估纳入居民健康体检项目,加强严重精神障碍预防、监测、评估和技术指导等工作,规范开展精神障碍诊断、心理健康评估、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充分利用地县“零距离”微信公众号、县市“好地方”客户端和抖音等第三方平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展示心理健康活动成果。组织开展“五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开展“一对多”“一对一”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活动。

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镇银泰路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