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江西萍乡:“115”模式打造善治乡村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坚持党建引领,在网格推行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会长、网格长、志愿服务队队长“五长合一”,设立“大组长”,让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连续三年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信访工作获评全国示范县,治安好转率位列全省前茅,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荣誉和数字的背后,是该区以“大组长制”推动“微治理”、撬动“大作为”的有力见证。

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湘东区把乡村治理的末梢由村一级向组一级延伸,全面推行“11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实行村民小组“大组长”“一肩挑”“村级一体化”“运行五保障”,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优化治理机制更好固本,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健全治理体系 推行组上“一肩挑”

老关镇登官村户籍人口有2500余人,划分为20个村民小组。近年来,随着人口外出流动,实际常住人口不足1500人。

人口在减少,但登官村村民小组人员配置仍然保持以往的状态:每个小组配1个小组长以及2~3个理事会成员。同时,20个村民小组又按地域和党员分布划成5个网格、5个党小组,相应产生5个网格长和5个党小组长。“大组长制”实施之前,登官村组一级管理人员就有60余个。“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反而束缚了做事的手脚。”登官村党总支书记张水明坦言。2023年7月,湘东区在厘清资产结构、村组划分、人员构成的基础上,以网格为基础,以便于管理为目标,按照“地域相连、居住相邻、户数相近”的原则,对党小组和村民小组进行重新优化设置形成“大组”,实现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在设置上和数量上高度吻合。目前,全区已推行“大组长制”的82个村,从原来的500个党小组、1485个村民小组、508个网格,调整合并为580个大组,实现了治理单元的进一步优化。“我们以党员自荐、村民推荐、村‘两委’把关、乡镇审核的方式确定党小组长,并按照法定程序推动党小组长依次兼任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会长、网格长、志愿服务队队长,由原来的‘五长’合并为一个‘大组长’,实现组上‘一肩挑’。”湘东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登官村整合成5个大组,原来的网格长张志华被推选为第四组的“大组长”。“相当于村‘两委’的左右手,责任更大,干劲也更足了!”张志华对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

麻山镇党员志愿者帮助果农采摘葡萄

湘东镇江口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群同样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过去,我们议事要层层开会部署,经常出现传达不及时、联动不到位等现象。现在我们推行了党小组、村民小组长、网格长等‘五长合一’,通过‘大组长’‘一肩挑’,实现党在基层的全面领导,提高了治理成效。”杨文群表示,“之前那种栽种苗木、维修水塘、资金分配纠纷等多次议而不决的问题少了;现在百合基地、研学点建设等各项重大产业建设,通过组织‘大组长’集体商议、同赴外地考察,仅用3天时间便顺利通过,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好的制度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湘东区制定“大组长”职责,明确4类14项工作内容,让“大组长”干有方向、做有标尺。规范化、标准化打造集网格活动、群众议事等功能于一体的网格党小组驿站66个,并建立“微心愿”墙,由“大组长”认领并完成事项720余件。充分集聚各类奖励资金,按照“钱随事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大组长”薪酬,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搭建服务平台 做实“村级一体化”

“前两天我反映家门口路灯坏了,晚上出门不安全,今天‘大组长’就带人过来维修了,过去一个事情反映给小组长,可能一周都得不到反馈,现在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广寒寨乡官陂村新一组周大妈高兴地说。官陂村通过推行“11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进一步整合各类为民服务平台,打造了网格党小组驿站,将网格党小组驿站打造成服务群众“不打烊”的服务站。通过受理居民诉求、宣传惠民政策、发布公示信息等,努力将暖心的服务、精细的治理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村民享受最精细、最便捷、最放心、最暖心的便民利民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江口美村六纪美食街周末游客如织

这是湘东区做实“村级一体化”的一个缩影。该区注重强化资源统筹整合,将原先分散的队伍、资源、政策等集成放大、优化配置,实现“村级一体化”运行。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在所有村全覆盖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兰英”“幸福十姐妹”等名人调解工作室,通过平台整合,将原有的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组织等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推动党员民警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组建“法律专家、心理专家、调解能手”三支队伍走村入户,构建起一张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网。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数字赋能。湘东区建设“邻里一家亲”基层治理信息平台,设置“应急指挥、问题收集、协调调度、监督督导、分析研判”5个功能模块,整合应急、地网、平安乡村、云广播、养老等6个信息系统,实现一网共治。依托手机终端,完善联络机制,自上而下建立政务微信群,构建问题“反映一处理一督办一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做到第一时间处置、响应群众诉求。平台自运营以来,累计收集处理各类诉求2万余条,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

江口廊桥落日余晖美如画

湘东区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一站式服务。巩固提升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将108项区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下放至乡镇,让基层有权管事、有能力办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式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四以工作法”,开发“融e办”线上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审批服务减少办理时间、减少跑动次数,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办好。纵深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制定形成村级公共服务事项7大类59项。

“我们推行‘头雁清单’制度,把群众反映的亟须解决的工作细化到村组、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切实做到群众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湘东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夯实制度支撑 实行“运行五保障”

在下埠镇胡家村第四党小组网格驿站,组级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组级资金使用运行流程、组级事务监督制度等制度规范赫然在墙上挂着。下埠镇多个村庄在工业园地段,一些村民小组集体资金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以往组上有多少钱,我们往往没有组长清楚。”胡家村党总支书记胡家春说,虽然有监督理事会会长,但是监管效果不佳。“大组长制”实施以后,胡家村迅速摸清辖区十个组的“家底”,采取“组财村监管”模式,在村级账户下开设组级专户,规范四级报账程序,加强村级小组财务监督,组级账目情况须定期向村民公示。

胡家村“大组长”胡建华在网格党小组驿站牵头分析社情民意,定期研判群众意见,讨论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

在胡家村这一举措的基础上,湘东区建立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监督制度,出台《村级财务公开指导目录》,对涉及财务收支的相关决议、合同事项、原始收支凭证等明细流水科目,统一规范公开程序、时限,确保逐笔逐项及时公开。出台《村民小组资产联合管理办法》,对组级资产实行村组联合管理,在组级依法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强化对村民小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微腐败”。

湘东区还全面推行“旬会”制度,每月上旬召开支委会,每月中旬召开党小组长会,每月下旬召开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将“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实行定时、定点、定人,推进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为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湘东区建立党员联户制度,推行“三长三联”工作法,以500户为一片、100户为一网格、10户设立一邻,组建“片长+‘大组长’+邻长”服务团队,由邻长就近、就便联系10户左右村民,做到宣讲政策到位、民意收集到位、咨询答复到位、诉求解决到位、感情传递到位。

志愿者向辖区居民发放防溺水宣传册

群众广参与,善治添活力。湘东区通过建立村民议事制度激发自治活力。把“村民议事日”固定为每月“主题党日”自选动作,利用网格党小组驿站、流动议事厅、议事小广场等组织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大到政策落实、小到邻里纠纷,听民意、聚民智,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格局。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推行“每月议事、当月落实、次月评议”制度,实现村级事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已累计解决村民各类诉求7000余件,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最大参与者、最大受益者。

此外,湘东区实行党员积分评比制度,将党员落实决策部署、开展党员联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等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各类移风易俗活动960余场,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积极组织乡村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示范户、文明家庭等创建评比,大力推广乡村文明积分银行,全区挖掘选树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典型100多例(个),以身边的好家风感染人、引导人,引导群众向上向善。

“我们统一建立资产共管制度、支部‘旬会’制度、党员联户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党员积分评比制度,以‘五项制度’构建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湘东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