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天津市东丽区:“1+6+N”互嵌式化解矛盾工作法

来源:天津政法    编辑:王岩

 

天津市东丽区金桥街道原为么六桥回族乡,2011年撤乡建街,2018年启动还迁,实有人口4.8万,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居民4300人。多民族群众由聚居转变为混居,由传统农村迁入城市社区,因邻里矛盾、物业纠纷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易发多发,给基层治理带来新课题。街道党工委创新开展党建引领“1+6+N”社区治理项目,通过组织互嵌、活动互嵌、治理互嵌,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深度融合,从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织密“一张网”  

提升矛盾纠纷感知能力

建立“1+6+N”社区治理工作机制,织密覆盖全域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一张网”。一是形成一个核心。街道以8个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制定包括社区党委书记、网格支部书记、社区“大党委”委员在内的互嵌式社区治理工作责任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纳入党组织工作职责范围,以社区党委统领网格党支部带动社区党员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建立六个下属委员会。在社区居委会组织架构下,成立人民调解、民生保障、环境物业、公共卫生、文体教育、治安保卫等6个下属委员会,推进各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定期研判会商调处机制,选取68名社区“两委”、社区民警、“两代表一委员”、有威信的村队干部作为调解员,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一线牵头人”。三是培育N种力量。以多民族群众代表、社区党员和楼门栋长、小巷管家为骨干,组建了“民族团结宣传队”“石榴花开”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志愿调解团队,通过“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的方式,将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构建互嵌式社区治理体系。

开展“分类调”

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针对新还迁居住区特点,大部分矛盾集中在户内、楼内、院内,围绕不同类型的矛盾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调解。一是聚焦“户内”矛盾。以解决婚恋纠纷、夫妻矛盾、家庭财产分割继承等问题为切入点,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法官、律师、楼栋长、调解员、原村队有威信的干部采取“认亲”、登门、拜访的柔性方式与释法、明责、预审判的理性方式相结合,为群众排忧解纷、助困化难,有效化解“有积怨、在升级、无诉讼”的矛盾25件。二是聚焦“楼内”矛盾。从噪音扰民、垃圾堆物、占用公共空间引发的邻里纠纷入手,组织网格员、楼栋长邀请少数民族群众代表走进党群服务中心讲解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发挥人民调解软治理、解心结的优势,明法理、尊良俗、解矛盾。例如,怡盛里社区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居民1800余人,回汉民族混居但民族习俗不同,通过制定民俗公约,入户走访宣传,引导各民族群众相互尊重,和谐共融,2019年被评为天津市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三是聚焦“院内”矛盾。从化解物业服务、公共停车难等矛盾纠纷入手,依托人民调解、环境物业、公共卫生3个委员会,设立物业开放日,强化物业企业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定期汇报物业工作,解答居民关心的服务问题,提高社区居民对物业企业的理解信任度,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40%提升至70%。

做强“共同体”

提升矛盾纠纷预防能力

一是形成各方数据研判机制。街道政法委员牵头每月召开矛盾纠纷风险排查研判会,组织职能科室、网格中心、社区联合会商,将“12345”政府热线投诉问题台账、社区网格巡查工作台账中的各类问题与矛盾纠纷排查台账、信访问题受理台账进行梳理比对,根据问题关联程度,研判风险,设置“红、橙、黄”三级预警机制,采取交办、督办、直办方式,做到研判在先、预防在前。二是建立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站。通过社区党群服务“一张网”,在采集住户信息、巡查发现问题、办理便民事项等工作中,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大家议”活动,由社区党委委员、少数民族党员、居民代表等组成“民族团结议事会”,先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30余件,社区居民与社区党组织之间、不同民族群众之间感情愈发深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办理“关键实事”为民解忧。开展办理“关键实事”项目,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将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列为年度“关键实事”,由社区党委牵头解决,并将完成情况列入社区星级评定,妥善解决“增加小区照明”“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维修地下车库基础设施”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0%以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