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模式创新 > 正文
首页

江苏南京: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新“三不走”

来源:长安评论    编辑:王岩

 

六合公安分局竹镇派出所位于苏皖交界,是江苏省南京市面积最大的派出所,也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派出所,1944年4月新四军在竹镇创建了派出所,被誉为“新四军第一所”。在传承和发扬新四军“三不走”(即“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打扫不走”)精神的基础上,该所探索建立“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新时代“三不走”机制。

纠纷不化解不走

调解工作随警行动在社区。社区民警全面退出“大轮班”,把专职调解员从驻所“坐班”改为编入6个警务责任区,对应成立6个社区警务团队,在社区民警领导下,同专职辅警、网格员、协管员等基层治理力量充分整合。社区民警任队长统筹组织,全体成员接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电台点对点调度。日常调解员随社区警务团队走村入户,发现纠纷,现场调解;发生警情时,调解员跟车随队出警,第一时间调解。村居所有纠纷均由专业调解员负责跟进“一调到底”,将纠纷化解在萌芽。调解合力形成在社区。社区民警发挥在村居兼职的优势,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1+5“红色圆桌”议事制度,1是社区民警,5是由社区干部、党员代表、乡贤代表、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议事团,因地制宜开展矛盾调解工作。一般民事纠纷,由警务团队化解在田间地头,相对复杂的矛盾交“红色圆桌”会议解决。调解专家主动进社区。利用社区民警兼任政法网格长的契机,实体化运行政法网格员调解工作室,调解工作室由社区民警、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会首席专家库成员等组成,社区民警担任政法网格员调解工作室主任,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定期召开碰头会,摸排隐性纠纷,遇有基层难以解决的纠纷,由调解室主任协调法学会首席专家、律师、法官、检察官、行业调解员等专家进行“会诊”,联合化解复杂矛盾。

隐患不排除不走

组织网格员排隐患。派出所民警担任所在网格的政法网格长,发动全体网格员、微网格员和政法网格员在小区、生产组宣传消防安全防范知识,定期发送消防安全宣传知识。到辖区企业、学校等上门宣传安全知识,组织网格员安全防范培训。依托网格员和微网格员,及时发现隐患、收集信息。组织志愿者护平安。派出所社区党员民警以“政治指导员”的新身份进入辖区,在开展社会防范指导的同时,分别在自然村组、街道居民小区、企业集中区和沿街店铺等区域组建社会治安信息员志愿者队伍、老党员志愿者队伍、“好邻居守望”志愿者队伍、爱企护企队志愿者队伍。发动群众防风险。社区民警在基层防范各类风险上充分依靠村民小组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在村社区举办大型活动、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前,社区民警和村民小组理事会理事长召开村民小组理事会或居民议事会,对活动、项目的安保维稳事项进行梳理评估,对可能影响活动安全、可能影响项目开展的因素进行梳理排查。

群众不满意不走

“政务+警务”便民惠民。社区警务室与网格站合署办公,警格网格融合,将派出所窗口延伸到警务室,社区民警每周两次在警务室接待群众,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户籍代办等业务,并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辖区群众不出村居即可办理核发居住证、户口市内迁移等50项公安业务事项。赓续传统关心下一代。利用红色资源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做好帮扶救助的同时,多角度、多维度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培育,大力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植根于血脉之中、让红色信仰薪火相传,形成“孩子不安全不走、宣教不到位不走、家长不放心不走”的关爱青少年“三不走”品牌,举办“竹镇派出所历史展览”,建成“青少年安防体验馆”,组织警力在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站好“护学岗”,常态化全方位开展法治教育。多措并举提升群众安全感。完善农村地区主防运行机制,按照各类研判指令、盯办提示,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每日研判、“派单作业”,全面落实派出所主防职责。组建“红竹蓝盾”巡逻队,重点围绕辖区两条干线公路、企业集中区,以及沿街商铺、居民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亮灯”巡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