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小网格”点亮基层治理新图景
来源:中国社区报 编辑:王岩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约有常住人口188万人。2023年以来,北海市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推动“多网融合、一网统筹”,持续夯实网格基础、汇聚治理合力、强化信息支撑,以“小网格”实现“大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
织密基层治理网络
优化网格设置。按照区域相邻、便于管理的原则,北海市优化调整网格,将党建、综治、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工作网格整合成“一张网”,网格进行统一编码,形成电子地图,实现多网合一,做到数据全覆盖、全领域、无盲区。

强化组织覆盖。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原则,建立网格党组织2630个,健全街镇、村(社区)、网格、小区四级架构,把党的组织根系牢牢扎在群众家门口。探索建立“街巷先锋站”“老书记工作室”等阵地,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配强网格力量。按照“4+N”模式配备网格工作力量,全市116名处级干部包片统筹、379名网格指导员包干督导、43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面负责,配备3488名网格长,引导退休干部、党员骨干、社区能人共7000多人担任网格员。
深化互联共建。发动市县34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共建、700余个党组织包保网格,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党建群团、卫生健康、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等8大类共建内容。推行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建立履职清单,定期协商开展社区治理服务。
规范建设
激发网格化管理活力
成立指挥中心。北海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中心,县区和乡镇(街道)同步建成指挥中心,形成市级统揽全局、县区实战指挥、乡镇(街道)一线处置的网格化管理指挥体系。
北海市海城区北部湾社区网格员在小区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北海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立法,出台市、县、乡三级指挥中心建设规范、网格化联动运行管理办法、网格工作考评体系等制度,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平急转换机制。
推动争先创优。开展党建引领“全网创优、千格争先”行动,通过村级练兵、镇级比拼、县级竞赛,激励各级各部门及时发现、高效处置网格事项,联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形成海城区“全科社工+走动发现”、银海区侨港镇“海上红网格”等一批基层治理实践经验。
探索多方共治
汇聚网格化管理合力
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组织“先锋报到”活动,动员1.5万名在职党员、公职人员到居住地网格认领服务岗位,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小区“红邻党支部”、红色街巷长作用,引领带动群众共商共治。推行“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社区,常态化开展学法普法、化解矛盾纠纷、群防群治等工作。激励新兴领域群体参与。促进快递物流行业党委与乡镇(街道)党委协同联动,打造550多家“暖新小店”,服务新兴领域群体。制定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积分管理办法,选聘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担任流动网格员,选派平台企业党员、青年团员组建8支“珠城红骑队”,助力网格化管理。引导“候鸟”群体融入。针对北海市旅居人员多的特点,成立旅居者联合会党委,依托“候鸟”驿站等服务阵地,常态化联系服务流动党员和旅居群体,设立“候鸟”党员志愿服务岗,引导旅居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融入发展大局。
组织群众自管自治。通过“居民议事厅”“小区夜话”“庭院议事”“树下圆桌会”等平台,组织群众议事协商、参与网格化管理,2023年以来通过网格解决问题3000余个。
数字赋能
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
打造信息化指挥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指挥平台,涵盖事件处置、数据分析、预警监测等9大子系统17个功能模块,整合36条公共服务热线,衔接4.8万路监控视频,推动各类治理信息平台数据共享,调度全市800多个单位开展服务,实现“条块联动、网格协同”。
北海市银海区“候鸟型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洁海滩活动构建扁平快处置模式。集成开发“一键直报”“自动派单”的功能系统,实现各类事项“统一入口、不漏一件、快速响应、集中处置、统一反馈”。通过“北海网格通”小程序,对网格员进行实时指挥调度,实现问题发现在网格、小事不出村(社区)。
各级部门“三事联解”。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出台网格化联动指挥运行管理办法,建立群众诉求突发和疑难重要事项协调处理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主动治理,实时监测感知并统筹解决群众集中诉求、反复投诉、久拖不决等问题。将各级各部门办理情况纳入绩效管理,推动高效为民解忧。2023年以来,共汇集网格报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诉求60.79万件,按时办结率99.14%,群众综合评价满意率98.35%,实现“难解”的问题“有解”、“有解”的问题“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