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区:创新网格治保体系 筑牢基层平安基石
来源:德州改革 编辑:王岩
今年以来,德州市德城区以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效能为目标,以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主线,探索创新“治保主任+网格员(网格警)+治保委员”基层治理模式,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夯实基层力量
筑牢一线“压舱石”
警保融合,推动工作联动。以城市社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组建治保委员会,治保主任由社区“两委”成员、自然村党组织委员担任,专职专干;每个社区(村)选聘不少于3名治保委员,从“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退休干部、律师、法官、人民调解员等中择优选聘;推动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分别任镇街、社区(村)党组织副书记,每社区(村)不少于5人物建治安信息员。截至目前,全区共选配治保主任188名、治保委员605名。
专群结合,推动平安联创。由社区党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组建平安类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属地派出所指导下常态化开展日常治安巡防、应急处突、法治宣传等工作,积极反馈各类苗头性、倾向性信息,为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筑牢第一道防线。截止目前,全区组建平安类志愿者队伍100余支,累计反馈各类苗头性、倾向性信息 500余条。
资源整合,推动队伍联育。公安、司法等部门组织治保队伍开展突发事件处置、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法规知识等相关业务技能培训10余次,深入开展“擂台比武”“情景演练”等活动,谈工作措施、谈亮点经验、谈差距不足,推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补齐工作短板,提升治保队伍履职能力,确保网格治保力量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举办网格治保体系建设专题培训班
突出靶向发力
织牢平安“防护网”
及时掌握苗头信息。以基础网格为单元,针对网格内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特殊人群、商超店铺、工业园区等信息,进行逐门逐户走访登记核查,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和收集社情民意,并将信息实施更新至网格化治理大平台,做到底子准、情况清、动向明,真正把网格打造成为发现问题的第一阵地,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以维护安全稳定为根本,对社区(村)内的邻里、房产、物业、婚姻、拆迁等纠纷重点关注,区分性质、掌握频次,及时掌握各类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行调处,风险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盘查、守护等工作,积极收集、提供社会治安信息和违法犯罪线索,同时,协助公安制止违法犯罪,并在接处警过程中处置现场、维护秩序、安全维稳等应急处突工作。今年以来,共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200余条。
精准解决群众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信息摸排,结合日常走访、12345市民热线反馈等途径,重点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实行分级管理、销号推进,能在社区(村)化解的立即解决,超出事权范围的,上报镇街,由镇街的综治部门集中受理、分流办理,今年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余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个。
▲网格治保队伍开展普法宣传
构建长效机制
把牢稳定“定盘星”
完善信息摸排机制。网格员、社区民(辅)警等治保委员每天至少保证3小时的信息摸排走访,重点聚焦“三类人员”“八失人员”等特殊群体及辖区学校、交通要塞、沿街商铺等重点行业区域,通过12345市民热线、信访窗口、安全发展办公室日常检查等途径,及时发现各类影响安全稳定的矛盾苗头,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查出的隐患及时上报,及时管控,及时化解处置。
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实行风险分级管理,每周定期召开“治保联席会”,集中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风险评估,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警、治保主任、网格员等治保体系成员共商共议,对网格内一小一老、一弱一重等人员情况、现实需求进行分析研判,沟通交流,开拓工作思路,制定解决方案。
强化风险化解机制。依托“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矛盾风险,治保主任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上报社区(村)、辖区派出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和工作措施,及时跟进,做好反馈。对事权不在本级的,按程序推送到镇街,镇街综治部门集中受理、分流办理。实行首问负责制,落实风险隐患销号管理,解决一个,销号一个。

▲网格治保队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