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环翠区:“三条主线”绘写乡村振兴新“枫”景
来源:民主与法制 编辑:王岩
近年来,威海市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发展大局,聚焦“人、农、工”三条主线加强基层司法供给,不断推动强化基层自治、府院联治与行业共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以“人”为主线引导基层自治
在巡回审判庭,一起侵权纠纷正在公开审理,旁听席坐满了村民。从庭前调解,到举证质证、法庭调查,法官有条不紊地推进庭审流程,旁听群众亲眼见证了审理过程,在接受这场“法治公开课”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司法工作的理解。
“这个案子案情虽然简单,却是常见纠纷类型,很有典型示范意义。通过巡回审理,不仅能就地化解纠纷,还能顺便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大家在遇到类似纠纷时妥善化解。”威海市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庭长石青志介绍道。
人和才能万事兴。近年来,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立足审判,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将发动群众化解矛盾和依靠群众实现自治的“前哨阵地”扎牢基层,庭上以案释法,庭外走访宣传,通过引导村民有效自治、化争止讼,将矛盾纠纷化于无形。
以“农”为主线强化府院联治
承包人疏于管理,樱桃园几近荒芜。发包人急于收回樱桃园减少损失,承包人却坚决不肯,无法达成一致的双方当事人向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求助。案子到了林蓉蓉法官手里,她丝毫不敢耽搁,立即与当事人约好时间赶赴现场。在樱桃园里,她看到果树仍未修剪枝条,花骨朵零零散散,显然久未打理,如果不及时修整,不仅今年果树收成受到影响,果树存活率也会降低。林蓉蓉法官立即向被告释法,向他告知樱桃园经营不善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对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经再三解释,被告同意解除合同,但仍不配合确定具体损失情况。为了防止案件办理时间过长影响果树生长,林蓉蓉法官联系果园所在地村委工作人员,共同协助清点果树存活情况,在保留果树损失证据的情况下,支持原告及时更换新苗、抢占农时,防止损失扩大。几周后,经过依法审理,厘清了各方责任、损失情况,案件顺利办结,果园内也已重新恢复绿意生机。
近三年来,羊亭法庭人不断穿梭田间就地问诊,共审理涉农案件200余件,在深扎土地的同时,精准定位府院联动与司法“护农”的结合点,协助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土地租赁等合同的合规性、转签程序等问题进行答复并提出法律建议,主动预警群体性涉农风险,以联动司法之力,不断筑牢农业发展的多重保障。
以“工”为主线推进行业共治
今年,林蓉蓉法官在办理案件时发现,辖区一家企业短时间内先后被数名劳动者起诉,且纠纷起因基本相同,她敏锐地意识到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极有可能存在法律漏洞,果然,这一猜想在不久后的在一次现场调解中得到了验证。对此,林蓉蓉法官在依法办理案件的同时,主动与企业对接,围绕健全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法律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和前端治理,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坚持能动履职,探索实施“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源治理机制,一方面,由工会派人入驻法庭对劳动争议进行联合化解,优化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立案等环节,以更少流程、更高效率推进纠纷解决;另一方面,针对劳动者维权、企业用工等常见问题强化联合法律指导,协同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诉讼增量,实现用工企业和员工双赢。2021年来,环翠区法院羊亭法庭已为企业随案提供法律建议、上门普法等2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