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法院厚植营商环境“法治土壤”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德州政法 编辑:王岩
宁津法院立足县域中小微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跃,涉企纠纷逐年增多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不断提升诉服质效、优化执行配置、延伸服务触角,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切实以优质法治服务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维度+速度”,优质诉服开辟纠纷化解“绿色通道”。一是以争议实质化解为目标。以多元解纷推进诉源治理。针对企业合同纠纷,秉持“专职+专业”诉前调解思想,联合人社、仲裁、工商联、商会、街道办成立商事纠纷联调中心,聘任宁津县商会商事调解中心为特邀调解组织,引入特邀调解员15名,实现退休法官讲法理与行业商会调解员讲情理的“强强联合”。今年以来,成功调解91件涉企纠纷,履行金额约510余万元,为企业节约诉讼费用20余万元。二是以优质诉讼服务为抓手。将“绿色通道”贯穿于涉企案件立、审、执全流程。设立“中小微企业立案绿色通道”窗口,提供商事纠纷咨询,进行诉讼风险提示;立案后,标注案件涉企标识,实现涉企案件当日申请、当日立案、当日分流、当日移交;诉讼阶段,加大小额诉讼程序、督促程序适用力度,推行“速裁+随案执行”,通过发放自动履行提示卡、诉中督促、信用评级、惩戒等方式,推进案件自动履行。截至目前,速裁结案共计323件,平均用时27.79天,当日结案、当场履行140余件。三是以智慧赋能司法为动力。积极拓展服务边界,开展诉讼费网上交纳、一审常见民事案由诉状自动生成、二审立案一键上诉、执行立案一键触发等电子诉讼服务,实现了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互联网开庭、网上鉴定等诉讼工作“全域全程”一网通办。目前,14个科技法庭全部投入使用,网上立案率100%,互联网开庭率达30%以上。
“温度+力度”,强力执行筑牢企业发展“金城汤池”。一是“协同式”推进,提升执行效率。出台《宁津县人民法院“分流+集约”执行提速改革方案》,构建“1个执行指挥中心+4个执行团队”的“1+4”执行格局,涉企快执案件双重筛选、分案到人,通过繁简分流,简案快办,快速兑现企业胜诉权益。目前,快执团队办案106件,平均用时19.55天。二是“靶向式”发力,强力攻坚执行。建立执行失信惩戒威慑机制,常态化开展“涉企执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集中执行等专项执行行动,强化联合惩戒,定期向县发改局报送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人员信息,实现联合信用惩戒一体化,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专项执行行动14次,执结案件77件,执行到位3000余万元。三是“前瞻式”介入,优化破产处置。设立“执转破”专门合议庭,吸收一名执行法官组成合议庭,参与破产案件审理。对涉企案件实行执行通知前置、财产保全前置、执行立案提醒、集约分类执行,形成“判前财产控制+判后风险告知+执行风险预警+繁简分流速执”的“保立审执破”全流程审判执行协作运行体系,引导企业分批分类进入破产程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广度+深度”,触角延伸栽种惠企安商“引凤梧桐”。一是主动问需,架起法企“连心桥”。将“坐堂问案”转变为“上门服务”,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印发《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法律提示41条》。同时,组织30名干警成立首席政府服务官助企队伍,打造“1+2”结对助企模式,为6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务,帮助企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二是防控风险,当好发展“护航员”。针对涉诉争议、劳动争议案件较多的企业,创新实施营商环境“双结对”工作机制,院党组成员“一对一”对接五金机械和家具制造等产业链链长,31名员额法官组成民营企业“双结对”法治服务团,选取涉众多、金额大、矛盾突出的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庭外和解、预重整的作用,及时化解民营企业涉诉风险。今年以来,对接企业33次,规避风险40余个。三是送法入企,注入法治“营养液”。定期组织企业法律培训班,先后走进60余家企业,针对企业经营范围、发展方向,结合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涉企纠纷,深入讲解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签订合同、劳资纠纷等方面法律知识,今年以来,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法律培训12场次,切实提高了企业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