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社区创新“全过程、一链式”国企生活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法
来源:东营改革 编辑:王岩
近年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实“三个突出”防范矛盾滋生,实行“四动融合”提早发现介入,建立“一队伍双机制”快速处置化解,践行“全部有解”实现事心双解,推动国企生活区矛盾纠纷全过程跟踪、一链式化解,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高质量“服务供给”,让矛盾“少滋生”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组织开展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贴心服务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每周三组织有理发特长的居民组建志愿队,开展“关爱从头开始”行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特殊人群提供免费入户理发服务,通过上门服务,社区党委不仅走进了居民的家里,更走进了群众的心里,党群关系得到拉近与巩固,为各类矛盾调处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突出多元共建。依托街道“四邻”责任治理学院,挖掘、赋能居民骨干,引导成立19支“趣缘”型社区社会组织,让居民在书写绘画、唱跳说演中增强幸福感;成立14支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让居民在深耕社区文化、发展社区经济、助推环境提升中彰显自身社会价值。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居民逐步把社区当成家,把社区党委当家长,把邻居当家人,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的发生。
三是突出文化引领。搭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群联动体系,成立“传统美德宣传员”“红色代办员”“微爱矛调”等老者能量队伍13支,717名直管党员、527余名居民党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正能量的移动“宣讲员”。构建邻里互动场景,每月定期举办“全民幸福日”活动,创新开办“公益市集”,设置“暖心摊点”,无偿为社区居民提供磨剪子、家电维修、小缝小补等公益服务,邻里居民在帮一下、搭把手的一来一往之间“广生和气”,重塑新型“熟人社会”。
高效能“摸排调查”,让矛盾“早发现”
一是书记带动。社区书记主动担当矛调“第一责任人”,成立“和为贵”矛调室,设置两名专职矛调员长期在岗,社区书记定期或不定期进驻接访,凭借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在“常见常聊”中摸排尖锐矛盾47项,找出潜在苗头性问题21项,现场即时化解26项。
二是党员推动。坚持关口前移下沉,借力老党员群众威信高、组织能力强的优势,在9个网格分别成立一支以老党员、热心居民等为核心的“网格议事委员会”,通过“红马扎楼头议”“邻里圆桌议”等形式开展民主议事协商323次,在拉家常、话家事中发现矛盾点36项,并通过解释解答、研究讨论,精准筛选出需化解的苗头性问题29项。
三是多方联动。常态化开展“强基固本大走访”活动,发挥社区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工作在群众一线作用,变“上访”为“下访”,加大对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频次,全面准确掌握社区潜在不稳定因素;融合网格微信群、楼栋长交流群等搭建为民解忧平台,及时发现纠纷点并反馈社区党委,消除事后被动处置的隐患。
四是骨干拉动。充分利用社区“一中心三驿站N空间”等平台载体“多听多看多记”,在社区会客厅、党群服务站、开放式活动阵地分别设置民情收集小站,实时进行矛盾识别、矛盾预警、矛盾处置,由居民骨干坐岗值班,对群众的诉求意见建议全部登记在册,分类建立问题台账,明确包保责任人,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高水平“调处化解”,让矛盾“快处置”
一是建立专群结合矛调队伍。成立“1+1+3+N”专群结合的矛盾调处队伍。依托1名网格员,1支专职矛盾调处队伍(1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专职工作人员、2名专职调解员),整合党员、协管员、物业管理员、志愿者、执法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124名“三员三者”,联动老党员、热心居民、社区社会组织等N种力量,组成专群结合的“锦华微爱矛盾调解队”,形成“社区党委+职能力量+能人骨干”的多元参与调处模式。
二是建立三级调处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了楼栋微调、网格联调、社区协调三级调处机制:一般性事件“网格”微调,专职调解员通过日常走访、书记居民面对面,对能够化解的小型纠纷组织网格力量立即化解;中等事件“社区”联调,对于网格内不能化解的矛盾纠纷,由社区书记组织调解队伍及时处理化解;重大事件“街道”协调,重大矛盾纠纷,经工作区书记审核后及时向街道部门吹哨,由街道调解队伍进行调解或分流,对纠纷事项实现闭环运转。截至目前,通过网格微调化解矛盾纠纷51个,社区联调化解23件,街道协调化解2件。
三是建立快受速办机制。在三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推动物业服务企业联合社区成立纠纷快速化解小队,专门化解物业领域一般性矛盾纠纷、市长热线群众反映问题、部门转办信访纠纷案件。对于受理的案件,当天受理、当天处复;对于较为复杂的案件,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台账,落实责任人和时限,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快速调处,通过快受速办,矛盾调解成功率提升了30%以上,有效推动了矛盾早化解、小化解。
高标准“事心双解”,让矛盾“不复燃”
一是聚力解决普遍性问题。针对居民反映频繁的物业、水电气暖等问题,建立以社区党委、物业服务企业、各专业化服务公司、辖区商家、油田老年服务站、共建单位等为主体的共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5日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会商各网格议事委员会提报的问题及解决意见,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普遍矛盾。比如,围绕居民楼外飞线问题,经过网格议事和联席会议研究,最终确定了“资金由居民承担一部分、共建单位支持一部分、爱心商家赞助一部分;物业公司提供技术人员,社区组织部分居民参与”的解决方案,经过近1个月的接续工作,彻底解决了小区飞线治理难题。
二是重点解决特殊性问题。针对不少油田家属和部分残疾人就业需求大的问题,社区通过开办公司、引进合伙人、创办文创品牌等方式,为居民提供社区食堂、便民百货坊、幸福工坊等就业岗位;社区通过与人力资源公司建立有效沟通,实现就业信息的一手获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求职难的问题。13名油田家属和2名残疾人分别在社区食堂和百货坊找到合适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薪达到3100元。
三是全面解决观念性问题。针对个别居民因主观认识有偏颇、心理状态欠稳定等引发的矛盾,社区充分发挥楼栋长、左邻右舍的“熟人效应”,通过拉呱聊天深入了解情况、彻底弄清症结,进行有效化解;通过矛调队伍居民依托各类生活公约等“软法”,以情说理、以情化人,增进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消除障碍、拉近关系,化解邻里矛盾,实现“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着办、邻里的矛盾邻里亲民化解”;由网格员、矛调员联动社区社会组织“棋语心理工作室”对居民进行走访和心理疏导。通过多措并举,帮助居民“顺心气”“消怨气”,彻底解开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