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德州市天衢新区:探索“知导促”闭环办理模式 开拓执行源头治理新赛道

来源:德州政法    编辑:王岩


近年来,德州市天衢新区以打造“人民法庭随案执行试点”为契机,创新“预告知+全引导+促保障”随案执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就地审理就地执行优势,探索执源治理工作新举措。工作开展以来,共办理道交随案执行案件547件,占结案总数71.3%,平均节约执行用时43.75%,执行到位率、执行完毕率同比上升33%。

预审+告知,建立诉前动态链式体系。一是依托平台优势,健全预审机制。依托道交一体化平台,法庭在诉前调解及立案阶段引入分流机制,通过系统抓取事故、医疗、保险信息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分流,对适宜随案执行案件精准锁定并建立追踪台账。对不适宜案件由法官提前介入形成重点预判,实现案件精准定位,高效分流。二是引入调解机制,加速案件流转。对预审分流后符合条件的案件,引入前置沟通机制,办案法官对小案、简案提前介入、中途化解;对程序复杂、争议较大案件进行筛选,增加调解人员和调解环节,提升调解强度与广度,实现随案执行案件高效化解。三是明晰赔付标准,加强保全释明。立案阶段通过道交智能法庭《申请财产保全须知》指引册及时告知当事人诉前保全权利及相应风险,通过道交一体化平台司法速算计算器为当事人列出赔付标准及大致理赔数额,给予当事人合理给付预期,促进双方达成合理的调解方案。对于理赔数额较大、适宜进行保全的案件,向当事人作出保全释明,增强理赔可能性。目前已实现一案一提示,风险提示率达100%,保全率提升20.1%,道交案件进入法院诉前调解及诉讼案件调解率达到44.3%,判决率同比下降18.1%,上诉率及执行率持续向好。

优化+引导,实现诉中全栈流程疏通。一是信息获取前置。优化法律文书撰写样式,庭审中增加询问当事人履行赔偿义务信息环节,将申请人及垫付人赔付账号等信息在裁判文书附注,同步上传至一体化平台,实现内外网双线处理。二是义务告知前置。法庭制定《自动履行义务告知书》,运用执行通知书前置告知送达机制,在审理阶段送达法律文书的同时一并送达《自动履行义务告知书》,在裁判文书明确拒不履行义务风险告知内容,使当事人提前明晰权利义务,提高当事人自动履行率。三是执行施策前置。提前介入理赔环节,督促保险公司提前进行公司内部审批,保险公司将可调解数额提前释出,庭审环节提前告知双方当事人,方便当事人快速获得理赔。同时,当庭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发放《督促履行倡议书》并予以释明,利用家庭影响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去年以来,家属作为代理人或家属陪同诉讼案件占道交诉讼的32.7%,通过送达告知书、倡议书,经家属劝解或代理进行随案执行案件率为87.7%,助力以“情”化“结”。

督促+保障,完善诉后履行闭环保障。一是完善部门对接,细化执行申请机制。在审理中,法庭指导当事人当庭填写《法律文书生效后案件移送申请表》提交执行申请书并作出裁判文书,要求书记员在生效后十日内联系案件当事人了解给付情况,对未及时履行义务且态度消极的当事人进行劝诫并如实记录,在三日内仍拒不履行的,法庭将前期填写的执行申请书递交至执行部门,协助申请人联合执行部门对义务人的财产进行准确查控,缩短执行前置申请流程,确保快速实现可供执行财产的固定性。二是建立信用修复,形成正向激励。法庭为进入执行程序前自动履行完毕的当事人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在三日内将被申请人查封、冻结的财产解封并恢复信用,带动形成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的良好氛围,缩短解封周期30%。三是构建专业团队,助推诉源治理。组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督促员”的“N+1”执行督促团队,在出具法律文书后,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主动为当事人提供判后答疑,在厘清判决赔付内容的同时督促履行赔偿义务。针对确实赔付困难的义务人,及时联络权利人,促进分节点分批次给付,延长给付期限,减轻赔付人抵触心理,避免案件升级为强制执行流程。截至目前,道交案件总体服判息诉率、自动履行率均达到98%以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