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党建引领 守正创新 推动乡村治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乡镇论坛》 编辑:王岩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治理体系更精准,治理思路更清晰,治理队伍更专业,治理方式更智慧,走出了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山东省滨州市位于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环渤海经济圈叠加地带,辖两区一市四县和三个开发区,人口400万,有乡镇(街道)91个,城市社区219个,建制村2996个。近年来,滨州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基层,并对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治理体系更精准,治理思路更清晰,服务项目更贴心,走出了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滨州市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等荣誉称号。
强化组织建设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滨州市树牢“强党建”思维,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组织领导。滨州市成立市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有关市领导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下设社区治理、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网格治理、渤海红色物业、新就业群体党建、数字治理等6个专项工作组,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基层治理体制,高位推进基层治理工作。
织密组织体系。将“过程党建”融入基层治理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起县区、乡镇、社区、网格、楼宇五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阵地和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党建统领、一网通办、融合发展模式,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贯穿服务居民诉求全过程,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创建特色品牌。把服务品牌创建作为提升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举措,实现组织统筹、资源利用、服务效能最大化,造就了“五级双向工作法”“向阳花”“红管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
夯实基础设施
平台支撑基层治理
滨州市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持续加大投入。滨州市出台《滨州市新建住宅区配建移交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实施办法》等文件,实现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与房地产开发项目“五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核实、同步验收),组织实施全市城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完善服务配套。滨州市推动城乡社区结合实际配套建设产业项目、老年公寓、农机存放处等基础设施,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子女就学、购物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开展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工程,以“六有一能”(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网络、有设备、有经费、能办事)为基本标准,推动全市91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标准化,其中“标杆型”乡镇(街道)达69个。
优化服务供给。滨州市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扎实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创新打造“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邻里会客厅”,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广日间照料、一刻钟服务、零工市场、“四点半”学校等特色服务,构建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相互衔接配套的基层服务体系。
推动服务创新
高效实施基层治理
滨州市强化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推动服务事项下沉。滨州市将社会保障、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下沉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政务服务“百事通”地图,实现为民服务渠道多元化,实现了高频事项就近办、自助办。探索出“一社区带三站、服务更方便”、村务公开阳光报告会等经验,做法得到推广。
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滨州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数字赋能模式,为居民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化生活环境,累计创建101个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建设“阳光惠民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彭小李”“码上救”“码上公开”等基层治理小程序,形成了一批“智慧+治理”的典型经验,畅通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大力创建特色社区。滨州市针对社区人员规模、人口构成、地理位置、服务力量等实际,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打造出充分就业社区、儿童友好社区等众多特色社区,塑造社区个性,提升基层治理内涵。
加强队伍建设
专注服务基层治理
滨州市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建立健全三支队伍。
健全专职队伍。滨州市出台《滨州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办法》,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推动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配备社区工作者,严格落实“3岗18级”薪酬待遇。同时,推进向乡镇(街道)下沉编制,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乡镇(街道)用人自主权更加灵活,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充实基层公益岗队伍。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在社区服务、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化网格员队伍。滨州市实施“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工程,出台全省第一部网格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全市共划分7161个网格,均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实现了治理重心下移、服务力量下沉、适宜事权下放。
健全创新机制
改革推动基层治理
滨州市坚持在改革中找办法,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探索“三治”融合机制。深入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制定乡镇(街道)、村(社区)协商目录,以实施20年的“民主议政日”为载体,规范开展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建立了具有滨州特色的居民自治长效机制。推动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3215个村(社区)全部配齐法律顾问。扩展书屋文化、楼道文化等文化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构建多方参与机制。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扶持发展试点社区158个,设立社区基金91支,联动组织起社会组织1567家、社工机构39家、社区志愿服务团队2368个、志愿者30866人,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活力。
深化减负增效机制。滨州市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制定社区工作准入、村级组织、乡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目录,推动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开展“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行动,将村(居)委会开具证明事项减少至7项,并规范完善出具证明的式样、办理流程和操作规范。严格“5+2+2”挂牌标准,完善督查工作机制,巩固“牌子多”问题整治成效,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谋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