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泰安市为泰山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李军


 泰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稳定、国家昌盛的象征。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坚决扛牢扛实生态资源保护政治责任,紧紧抓住法治建设这个“牛鼻子”,综合运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式,积极打造“法治泰山·国泰民安”法治景区品牌,坚持保护泰山的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升级,为铸牢泰山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制度管山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坚持从严立法,填补破坏生态行为的法律漏洞。在制定《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时,严格坚持与上位法一致。针对山体破坏等突出问题,从立法角度从严打击,不仅加大了开采泰山石、盗取泰山水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将《条例》适用范围扩大到周边乡镇地区,将泰山周边的山体保护与修复治理纳入其中。近年来,泰安市围绕生态保护,又相继出台《泰安市城市绿化条例》《泰安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泰安市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泰山保护制度体系。

二是坚持特色立法,打造青山绿水法治屏障。在立法过程中,注重保护泰山独特的生态资源,对泰山石刻、泰山螭霖鱼、泰山古木等明确责任主体,特别是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唐槐、汉柏、望人松等特别珍稀的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策、一树一档的保护措施。针对泰山大量松树植被,在法律责任中创设关于“违规调运松类植物及其制品”的处罚,进一步加强对泰山松等植被的保护力度,构建起独具泰山特色的生态法治屏障。

三是坚持开门立法,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全市范围确定30家基层单位作为立法联系点,覆盖县市区、功能区、行业、部门等各个领域,详细了解泰山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实际制定法规条文,确保每个条文具有可操作性。在泰山螭霖鱼保护方面,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论证,在依法保护螭霖鱼的同时,又规范了人工养殖、繁育螭霖鱼的审批程序,促进了泰山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人性化立法,营造人人护山爱山的良好氛围。发挥立法的示范引导作用,突出“良法善治”,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以服代罚、以义促改”,引导群众依法保护泰山、爱护泰山。针对擅自进入非游览区的游客,创设“非开发区和封闭轮休区”的内容,将游客进入非开放区的行为列为禁止项,用警示方式引导游客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体现了立法的人性化精神,起到良好效果。

铁腕治山

综合治理泰山石采挖买卖突出问题

 一是抓禁采,加强保护监管。发布《关于禁止开采泰山石的通告》《关于禁采禁售禁存禁运泰山石的通告》,严格禁止在泰山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区域设置泰山石采矿权,对禁采工作进行跟踪督导调度,加强日常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乱采滥挖泰山石的违法行为,将泰山石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是抓禁售,斩断交易链条。发布《关于关闭取缔大型石头存放和交易场所的通告》,对326户大型石经营业户进行调查摸底,对11626块大型原(奇)石进行鉴定,对室外大型石头存放和交易场所依法关闭取缔,所有大型石头一律就地封存。发布《关于依法关闭取缔小型泰山石奇石交易场所的通告》,深入开展室内小型石头交易市场排查整治。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抓,核查整治电商平台网点460家,清理关闭小型奇石经营实体店铺920户。

三是抓禁运,切断流通渠道。严格管控泰山石交通运输和物流快递,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对运输车辆加大巡逻力度,查处违规运输石头行为22起,查获石头215块;商务部门对93家规模以上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工作台账;邮政管理部门指导督促寄递企业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对不执行收寄验视制度的3家企业责令停业,实现了“外地石头运不进、本地石头运不出”的目标。

四是抓禁存,促进长效管理。设立大型石头集中暂存点,制定下发《大型石头吊装补助运输工作方案》,开展大型石头吊装补助运输工作,先后动用吊车1000余台次、运输车800余台次,财政补助近4亿元,集中存放大型石头1万余块。建设泰山石公园,解决已封存泰山石的集中存放和后续利用问题,强化泰安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多赢发展。

合力护山

铸牢依法保护泰山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助推泰山生态保护顺利开展。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作用,推进政法系统服务保障泰山生态保护“1+1+1”机制建设。成立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政法稳定保障工作组,将泰山生态保护纳入平安建设规划。搭建信息预警平台,及时收集修复工程中的治安、矛盾、债务、担保、案件、执行等资料信息,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分析、评估、预警、处置。成立泰山生态保护专项法律服务咨询团,对地上附着物补偿、墓穴迁移等问题,及时跟进,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创新办案模式,破除旅游秩序整治壁垒。搭建公安、交警、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信息交流和执法数据平台,建立联勤、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凝聚治理合力。在游客、车辆集中拥堵聚集区和治安乱点成立“旅游秩序整治综合战区”,加强网格巡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欺客宰客、黑车野导等扰乱旅游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游客人身财产安全。

三是加强联动监督,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制定《公益诉讼办案一体化管理办法》,检察院、发改委、文旅等17家部门单位联合会签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开展泰山区域生态整治专项活动,实现检察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效对接,共同促进泰山生态司法保护。针对山体受损问题,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当地政府开展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整治,修复耕地1600亩,规划200亩“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用于生态异地修复,逐步改善生态地质环境。

四是严格执法检查,严肃追究责任。强化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执法联勤、联防、联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沟通衔接机制,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违法开采、排污、倾倒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刑事责任。

真情爱山

让绿水青山更显人文关怀

       一是破难点,法治宣传教育再延伸。利用节假日和民俗习惯等关键节点,举办“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传说故事、泰山道教音乐、泰山东岳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泰山文明、泰山文化进行研讨交流,充分挖掘泰山独有的文化资源。把泰山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发挥山东梆子、泰山皮影戏、独杆跷、桃木雕刻等民俗优势,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节目和法治文化产品,推动法治宣传进民俗活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潜移默化中拓展法治宣传覆盖面。

二是去痛点,松材线虫病防治再深入。松材线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国际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号称松树的“癌症”,具有易传染、难防控、致死快、除治难等特点,严重威胁森林生态安全。在泰山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以来,确立了“3年拔除疫点”和“把泰山打造成全国敏感区域松材线虫病除治标杆”的目标,通过科学除治、群防群治、依法检疫等措施,泰山区域松材线虫病完全清零,经验做法在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上推广。

三是通堵点,游客满意度再提升。建设南天门司法行政工作站,联合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对游客的轻微违法行为以调解为主,体现“温度”执法,实行涉游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涉游案件纠纷快交快办,以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活动换取游客开心平安的出游体验。对游客报警24小时快速响应,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调查处理。建设“天眼护山”火情监测预警系统,利用最先进的热成像智能识别技术,实现林区24小时火情监测、自动报警、坐标定位,实现“一个平台、一部手机管泰山”,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互补式立体防控,切实保障泰山和游客安全。

四是聚热点,法治泰山口碑再升级。建立健全“123”涉泰山负面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加强游客投诉及各类网络舆情处置,确保1小时内发现,2小时内与投诉人对接沟通,承诺3日内反馈办理结果。针对有关舆情,坚持依法合情合理处置,在规范处理、证据固定、现场保护、现场勘验、解释说明、物品移交、出具证明、善后处置、跟踪掌握等各个环节上做精做细做规范,在维护游客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快速高效解决矛盾纠纷,确保泰山旅游安全、文明、有序,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