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人民调解员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军
今年10月,司法部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模范人民调解员,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希东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殊荣。
“有事先找调解员”
“哪里有组织机构,那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人民群众,那里就有调解员。有事先找调解员。”这是即墨区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希东的口头禅。不久前,电力部门主动找到王希东,希望他出面调解一起涉电纠纷。一位在青岛工作的外地市民到野外池塘钓鱼,挥杆时挂住高压电线,意外死亡。家属都在外地,路途遥远。王希东通过电话居中调解,明确责任划分,安抚慰劝死者家属从实际出发,接受调解,并为家属争取到和诉讼结果大体一致的赔偿,免去其异地奔波劳心劳力,同时减少诉讼量,使赔付及时生效。
“我们按照‘人员专职化、工作专业化、保障制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了专职调解员任职选聘制度,优先从社区法律顾问、基层网格员、五老人员、乡贤、退役军人等群体聘用专职调解员,推动调解队伍层次和结构优化升级。”即墨区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宏山介绍说。目前,即墨区共有3287名调解员,并积极推广“村法律顾问+专职调解员”模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
在基层一线调解中,以王希东为代表的人民调解员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调解员的使命。王希东任职即墨区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为解决好历史遗留信访问题,有过帮助当事人一天往返六个部门办好退休手续的锲而不舍。还有退休司法所老所长蹲守医院医患纠纷调解室,执业律师扑身基层到村居担任法律顾问调解邻里纠纷,小区楼长、网格员兼职调解委员会成员,对谁家漏水、谁家夫妻吵架等等如数家珍……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人民调解员筑牢了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抓早、抓小、抓源头,让他们有资格说出:“有事先找调解员。”
治未病 和为贵
“老百姓遇到问题找解决方法,往往想起报警和诉讼,这只是解决矛盾,但并不是真正的化解矛盾。”王希东说,2021年开始,即墨区全力打造一支22人的诉前调解团队,通过多打一个电话、多说一句宽心的话、多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执着于“法庭上见”的当事人走向了“调解桌”,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让万人成讼率处于更加合理区间。
即墨区商贸业发达,经济往来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同时城市更新起步早,存在大量物业诉讼。这是摆在诉前调解团队的“大山”。
“物业公司起诉居民不交物业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尤其是到达诉讼阶段,法官上门给居民送传票,居民更是火冒三丈。”王希东说,调解团队首先找到物业,让物业在讲法治的同时也要做好服务,并且不能激化矛盾。调解团队同时和居民讲最朴素的道理,不交物业费,物业没有钱怎么提供服务?更何谈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调解团队收集居民的意见,反馈给物业,物业整改,让居民看出变化来,陆续有居民缴费,物业撤诉。物业公司实现收支平衡,业主得到应有服务,渐渐转回良性循环。
人民调解也有遗憾
“一桌酒席引发的离婚案”是王希东耿耿于怀的一个案子。当事人双方是即墨本地初中同学,女方为了成婚,放弃在广州的医护事业回到即墨。但是婚宴当天,女方的亲友多出一桌,致使现场安排不下而导致纠纷。双方互不相让,婚礼被迫取消,后续矛盾越演越烈,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我们调解是奔着双方复合去的,但无奈双方家庭都不让步。”王希东表示,经历了一年的缓冲期,双方来到调解室,仅隔着一道墙都不想见面。“我们见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趁目前财产清晰,还是让双方尽快开启新生活比较好。”王希东说,有时调解也有很多无奈,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近年来,即墨区聚焦人民调解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化解矛盾纠纷1.4万余件。同时,该区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政策供给不足、队伍不稳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