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打造“流动调解站”打通矛盾化解“最后一公里”
来源:烟台政法 编辑:李军
变“坐堂调解”为“上门问诊”,变群众上访为调解下访。近年来,栖霞市委政法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蛇窝泊镇为试点,致力于打造体系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流动调解站”,打通乡镇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把握党建引领方向盘,战斗堡垒更加坚实。聚焦“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建立“镇中心—管区—管村”三级联动机制,化解矛盾纠纷。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分管到村。成立矛盾调解中心小组,由镇职能办公室牵头,选任经验丰富,威信高的老干部作为中心指挥员;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四个管区网格,成立管区和管村层面的矛盾调解小组。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责任到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管区区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完善月度积分考核制度,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三是加强思想建设,责任到人。按照“预防为主,化解为先,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开展针对性培训讲座,提高工作人员防患意识。
主动出击巡诊问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线上采用平台监控,线下采取村居议事、居民拉家常等方式,广泛搜集线索。一是线上平台全天监控,收集信息。利用“码上解决”平台24小时监控,开通民情诉求表达快速通道,实现群众诉求直达。针对问题,镇矛调中心分类汇总,按属地原则向下派发。二是统一配置设备,方便记录。统一向各管区、管村发放集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彩色打印机为一体的“移动执法箱”,配备“流动调解车”,随时下沉基层。三是线下受理矛盾纠纷,就地解决。调解员主动走进群众,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现场登记、现场化解、现场签订调解协议”,第一时间妥善处置。
上下联动多方共治,盘活纠纷化解资源。蛇窝泊镇辖区面积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矛盾纠纷类型多样,需要多方协调、联动共治。一是发动党政各职人员,协调参与。组织发动专职调解员、管区民警、网格员、信访工作人员、村干部等力量常态化走访、针对性设点,提供专业化服务,不定期开展纠纷“会诊”,打出一套“问题一起管、矛盾一起调、服务一起上”的联动共治组合拳。二是联动社会法律力量,宣传普法。定期联动律师事务所开展普法宣传,解答疑惑,普及法律知识,邀请媒体跟踪报道,扩大“流动调解站”的现实影响。三是引导基层群众参与,人人尽责。建立矛盾纠纷公开处理机制,邀请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处理全过程,解答群众疑问,听取群众意见,凝聚社会共识,确保事平息、人平稳、情常在。
“流动调解站”自成立以来,调解人员走街串巷,解决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1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6次,获益人群1000余人次,赢得了人民广泛好评,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栖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