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德州宁津:“柳下夜话”解锁乡村治理幸福密码

来源:德州政法    编辑:王岩


宁津县以省、市深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和挖掘“枫桥式”工作法,努力构建县有品牌、镇有特色、村有亮点的“大治理”格局。在大柳镇中陶村,着力培育“柳下夜话”治理模式,通过搭建诉求解决和矛盾调处对话平台、吸纳乡贤组建“金牌调解团”、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不断强化村级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最前沿”功能定位。

搭建平台,面对面化解“疙瘩事儿”

“老赵,你给评评理,这块地就在我屋旁边,他非说是他家的”“俺门口这块地,一下雨就涝”......村内有了矛盾谁来调解?村民有了烦心事找谁解决?这些家长里短看似是小事,却是事关基层和谐的大事,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往往激化升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柳镇中陶村立足村域治理实际,根据村民白天事务忙、喜欢晚上凑堆闲聊的特点,创新“柳下夜话”治理模式。利用村内废弃的石磨石碾布置场地,由村“两委”牵头,每周定期组织村民召开“柳下夜话”。大家围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鸡毛蒜皮,谈谈村事国事,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感情,搭建起了民意收集、诉求解决和矛盾调处的公开平等对话平台。有理大家评,让群众参与矛盾调处是“柳下夜话”矛调平台的显著特点。赵家两兄弟因为一块宅基地产生矛盾,激烈争吵后矛盾升级。村干部多次上门调解,都被一句“俺家的事你个外人不要管”轰了出来。村“两委”研究后,决定以“柳下夜话”的形式进行调解。5月份,在“柳下夜话”上,双方的亲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兄弟俩心结,解开了“矛盾疙瘩”,两家人重归于好。通过“柳下夜话”平台,收集“家长里短”、处理村民“冷暖事件”、调处村内矛盾纠纷、排查村中的“六小问题”,有力打通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最后一米”。去年以来,通过“柳下夜话”,中陶村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1起。

乡贤助力,培育村级“调解天团”

大柳镇深入推进“一官一团一圈一体”“四个一”工程,将中陶村党支部书记赵金昌推选为“首席调解官”,以“柳下夜话”为平台,组建了“赵金昌工作室”,吸纳镇村干部、乡贤五老、网格员、志愿者等11人加入调解团队,通过传帮带培育起了“柳下夜话金牌调解团”。3名乡贤的大力参与,更是让“调解天团”如虎添翼。

专家把脉、乡贤坐诊,是“柳下夜话”的另一大特色。对每起矛盾纠纷,“首席调解官”赵金昌带领调解团队先“号脉”,通过分析梳理,找出谁是最“降”得住当事人的“德高望”,谁是最能把情理、法理说到当事人心里的人。如果遇到法律等专业性问题,还会请镇上的政法干警、法律顾问参与“会诊”。

比如赵家两兄弟的矛盾,请来“镇场子”的“乡贤”是67岁的赵明起。他是村里红白理事会会长,威望高,也是两兄弟的长辈。调解现场,他的一句“亲兄弟都不好,怎么跟别人好”立即就让“剑拔弩张”的兄弟俩“偃旗息鼓”静了下来,耐心听理、听法。

另一位“乡贤”赵清书,75岁,退休前是村里的小学教师,中陶及周边的村子里从三十岁至五六十岁之间的村民很多都听过他的课。调解中,村民看到赵清书,只有一句话“哎呀,俺老师都来了,俺得给老师面子!”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除了调处本村的矛盾纠纷,调解团队也积极参与乡镇组织的巡回调解。自组建以来,“柳下夜话金牌调解团”共参与化解家庭、邻里、宅基地等农村常见矛盾纠纷12起,群众满意率达100%。

凝聚合力,解锁乡村治理“幸福密码”

“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柳下夜话”让群众成为了社会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党员干部恰当、巧妙的情理与法理引导,最大限度凝聚起治理合力,促进群众诉求“事心双解”,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发阶段、诉讼之外。

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也是焐热民心、发动群众的最佳时机,这也是“柳下夜话”的“附加收益”。矛盾化解后,赵家两兄弟积极参与“柳下夜话”的矛盾调处,用他们的话说,“村里为我们家解决了大事,我们也要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用自己的故事现身说法,已经成功参与调解了2起矛盾纠纷。

“乡亲们,现在诈骗有很多方式,陌生来电不要轻信,如果要你转账、或者是要账号,一律不要信,赶紧报警……”村干部在开展“柳下夜话”活动的同时,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传交通安全、防诈骗、防溺水、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筑牢群众安全意识,春风化雨解决群众矛盾,切实增强基层治理实效。“柳下夜话”上,干部引导大家积极为村域治理献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融洽。闲扯八卦的少了、隔阂赌气的少了、吵架拌嘴的少了,村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问题,干部对村民的问题认真记录、有问必答,群众由单向听变成了双向说,既有参与感、又有认同感。

“柳下夜话”成为中陶村村民最喜欢参与的社会治理形式,这种“接地气儿”的治理模式在全县得到大力推广。老石碾、小马扎,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从柴米油盐到村情国事,从人居环境到乡村振兴,从干部“端菜”到群众“点菜”,从等村务到找村务,一场场“柳下夜话”拉近了干群关系,营造了和谐乡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