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经济开发区法院:“速裁+调解”,促公正提效率疏堵点
来源:菏泽政法 编辑:王岩
近年来,菏泽经济开发区法院年人均办案量均居全市法院首位,远超全省法院法官人均办案量,案多人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制约了法院高质量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为破难题、疏堵点,今年以来,开发区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公正与效率”主题,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通过组建速裁快审“急先锋”、构筑内外分流“都江堰”、铺就提质增效“高速路”,探索出一套“速裁+调解”特色解纷模式,审判质效稳步提升,经验做法被市委深改委信息简报刊发,被市法院下发全市法院学习借鉴。
整合资源,组建速裁快审“急先锋”
一是建强速裁团队。速裁案件体量大、节奏快,为保障速裁快审工作高效运转,在法官员额少、审判辅助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的困境下,根据案件数量和类型,最大限度优化整合资源配置,选取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优秀法官担任团队长,按照“1+3+1”的模式组建速裁团队,即1名法官+3名书记员+1名调解员。其中,调解员由聘用制书记员转任,采取团队长选拔、书记员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方式,将调解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书记员配备到速裁团队,从事诉前调解工作,激发内生动力,放大团队效能。二是提升系统思维。速裁团队归口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管理,推动诉前调解、繁简分流、速裁快审无缝衔接、有序运转,凡需程序转换的速裁案件,一律交由立案庭长、分管领导闭环办理,切实解决立案、分流、调解、审判多头管理、各行其是、推诿扯皮的弊端,做到统一管理、分工明确、有序推进。三是强化绩效激励。充分考虑速裁案件案情简单、程序简便、文书简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规定速裁法官不参加裁判文书评比、庭审观摩、案例报送等相关指标的绩效考核,按精审团队考核的平均值赋分,为速裁法官减负,激励其专心速裁,提升速裁效率。
完善机制,构筑内外分流“都江堰”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精心“筑堰”。深入推进繁简分流改革,在案件分流上建机制、下功夫,明确1名案件分流员,制定《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工作操作指引(试行)》,根据矛盾纠纷的诉讼案由、标的大小和争议程度,进一步细化明确分流标准、分案流程、程序转换、速裁案件办理流程等操作规则,将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庭)打造成矛盾纠纷向内“分水”、向外“泄洪”的“都江堰”,努力推动诉源治理与综合治理同向发力、司法审判与诉前解纷同频共振。二是向内繁简分流,有序“分水”。纠纷进入法院后,由程序分流员根据诉讼请求、证据状况、地址确认、关联案件、社会影响等因素,确定案件应当适用的程序,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民商事案件,分流至速裁团队,实现首次分流。速裁团队对分流的诉前调案件进行二次甄别,按照选案比例标准依次选案。分流到速裁团队的案件,充分利用“黄金30日”由团队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由法官指导调解员做好诉前鉴定、无争议事实记载、送达地址确认等工作。调解成功的,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调解不成的,迅速立案速裁。在全院收案增幅23%的情况下,精审团队收案数量下降超过40%,繁简分流改革成效明显。三是向外多元分流,开闸“泄洪”。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新区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诉源治理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和诉源治理工作。新区党工委成立诉源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党建引领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分类组建了婚姻家庭、民营经济、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房产物业、金融借款、医患矛盾等人民调解专家库,做到全区参与、全员协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立足法院职能,对诉前可能化解的矛盾纠纷,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按照“就近原则、地域原则、专业原则”分流到辖区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在辖区街镇设立诉讼服务站和法官工作站,明确包联法官,明确包联责任,通过“e+智慧法庭”远程指导或面对面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各类调解组织和镇街矛调中心、综治中心,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定期开展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提升人民陪审员的调解技能,提高纠纷调解的规范化、实效性,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便捷、低成本的解纷需求。在开发区法院的指导下,陈集镇创新“1+2+N”调解模式,法院、司法所、派出所联合成立矛盾纠纷联调中心,招聘56明基层人民调解员,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访、教育、律师、企业代表、乡贤等人员组成的调解专家库,今年以来,该镇诉前化解民事纠纷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开发区法院开展开展调解员业务培训9次,参训人员900余人次,诉前分流案件5260件,调解成功3248件。
改革赋能,铺就提质增效“高速路”
一是加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力度。充分发挥小额诉讼程序简便快捷、一审终审优势,通过诉前引导、宣传推介等方式,引导当事人自愿采用小额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在诉前调解阶段,由调解员详细讲明优势,使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程序由认知到认可,以减低诉讼成本,缩短办案周期。在登记立案时,对符合标准的案件直接标注为小额诉讼案件,并将指引文书一并发至当事人。对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其他简单金钱给付类案件,由案件承办法官梳理,积极引导当事人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扩大小额程序适用范围。今年以来,开发区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36.6%。二是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创新探索“e+智慧法庭”。在新区各街镇、社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组织及人社部门“菏谐驿站”设立“e+智慧法庭”57处,具备在线开庭、指导调解、司法确认、法律咨询等功能,汇聚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网格员调解等多方解纷力量,将“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通过信息化集成,形成解纷合力,贡献智慧解纷“新样本”,以“智能化”绘就“新枫景”。其中,菏泽市保险行业协会“e+智慧法庭”调处化解各类保险纠纷100余件,并已全部实际履行完毕。《人民法院报》、菏泽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山东省高院王闯副院长到菏泽调研时予以充分肯定,被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推广。三是加大节点管控力度。为速裁案件送达、排期、开庭、宣判等节点按上“计时器”,要求速裁法官在规定节点时限内完成相关工作。确定灵活开庭、集中开庭、简便庭审、文书制作等规则,探索要素式、表格式、令状式裁判文书,为程序“减肥”,给裁判文书“瘦身”,提高速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