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东平:“四化四新”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来源:泰安改革 编辑:王岩
近年来,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始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建立“四化四新”模式,打造“枫桥经验”与“浦江经验”融合治理共同体,从源头有效地预防和化解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一、党建融合化,凝聚治理新合力。一是强化组织联建。理顺党组织设置,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辖区各类党组织、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为半径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健全“社区党总支—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高效办理党的建设、信访维稳、低保救助、环境卫生等各类服务事项。吸纳社区“五老”“两代表一委员”、热心群众、党员等进入网格队伍。二是强化服务联抓。以社区党群服务、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和一站式矛调“四中心合一”为主阵地,针对群众需求,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三官一律”工作室、稳评工作室、平安驿站、阳光议事厅、网格员之家等功能室,建立健全常驻轮驻、联席会议、值班坐班等制度,面对面解决群众矛盾诉求,把干事力量聚拢在党组织周围。三是强化部门联动。定期开展共驻共建单位进社区活动,共同商议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联动打造“民警帮你算一笔治安账”、移动法庭、东原协商等共建项目,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二、预防先行化,探索安民新路径。一是搬迁能“稳住”。聚焦群众上楼后密切关注的无地渔民就业、孩子入学、楼房水电成本高等问题,社区组织召开60余场听证会,全面分析论证、排查风险隐患,妥善解决群众诉求问题20余类,率先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动矛盾风险早发现早化解。二是上楼能“安居”。创新“1+N”社区服务模式,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受理、办证缴费等服务,县乡财政兜底免除群众物业费,极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下楼能“乐业”。实施“搬迁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模式,设置服装加工、设施农业、生态渔业、休闲旅游等惠民岗位,组织各类技能培训63期,针对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成立“巧手工作坊”,并提供技能培训、原料加工、集中收购等服务,同时积极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兜底保障,社区500余名低收入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三、服务下沉化,创新利民新机制。一是建立“零距离”联系群众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定期开展政法干部“十百千”走基层、社情民意大走访、法制专题讲座、警民联防、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等活动,直面群众,主动上门摸情况、找问题、解难题。去年以来,共开展各类下沉服务活动50余次,解决矛盾诉求410余件。二是建立“零障碍”信访接待机制。建立健全县乡领导干部下访回访、定点接访、带案下访等制度,对信访案件落实“六定五包”责任,即定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督办时间、办理要求、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解决困难、教育转化、稳控管理、依法处置,做到信访接待“心贴心”。三是建立“零拖延”现场办公机制。就农民工工资、劳动合同、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等群众极易引起信访的矛盾问题,县乡领导干部主动下沉现场召开集中办公会,邀请有关部门、当事人,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推动矛盾就地就近化解。今年以来,县乡领导共下沉接访10次,现场协调矛盾问题15件,有效化解了一批“疑难杂症”。
四、调解多元化,打造平安新枫景。一是网格调。网格员充分运用“五查三问”工作法,排查有无邪教、黄赌毒、村霸村痞、治安隐患、重点人员和矛盾纠纷等,对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公共服务是否满意、利益诉求等动态了解,对网格内可能或已产生的纠纷,提早发现,及时处理。二是乡贤调。成立特邀调解员协会,聘任热心调解、德高望重的“乡贤五老”为特约调解员,借助乡贤影响力,运用乡音乡情等形式发挥“和事佬”作用,配合社区开展矛盾化解工作。三是司法调。建立警官、法官和检察官工作室,采用“诉调对接审前调、公调对接随警调、检调对接上门调”联动模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多次成功化解有“民转刑”风险的矛盾纠纷,让纠纷化解更加专业高效。四是品牌调。成立“宋玲工作室”,聘任有25年法律服务工作经验的宋玲担任驻社区法律顾问,坚持“熟人+法治”理念,积极践行“五心”调解工作法,打造矛调纠纷品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去年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45件,成功率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