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经开区:短信调解融情于法 多元调处质效双增
来源:长安威海 编辑:李军
“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没开庭钱就到手了,为你们的效率点赞。”8月4日下午,4000余元货款如期到账,威海经开区某装饰材料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向人民调解员刘昌良“报喜”。
“小案”关乎“大环境”,提高质效是关键。日前,威海经开区法院自贸区法庭收到了一宗标的额4000余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了解事情经过后,调解员刘昌良认为该案件事实清楚,在进入立案程序前,通过诉前调解程序,仅用4天就帮企业讨到了货款,高效便民减诉累,也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了法院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
6月中下旬,市民赵某向经开区某装饰材料公司购买了一批价值5000余元的灯具,支付了1000元定金后,将灯具领回了家。问题就出在尾款上,刨除定金外,赵某还应向装饰材料公司支付4000余元的尾款,却迟迟没了动静。该公司虽多次讨要,赵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7月底,该公司担心这笔货款打了水漂儿,遂一纸诉状将赵某起诉到法院。
“案件事实非常清楚,实在不必进入诉讼程序。”抱定这样的想法,刘昌良经过与法官沟通,决定开展诉前调解。他先是找到原告方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第一时间尝试联系被告方赵某。电话拨了又拨,无奈的是,无论是办公电话还是手机号码都无法联系上赵某。
“因为这么小的标的额就背上官司,可太不划算了。”不死心的刘昌良决定转换方式。赵某未能接通电话也许是因为其有不接陌生电话号码的习惯,考虑到此,细心的刘昌良再次拿起手机,耐心地写下了一条条细致入微的短信,在说明自己的“来意”后,从介绍案情到明析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从劝解珍惜调解机会到提前告知日后若执行对生活、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刘昌良情法相融,不厌其烦地释法明理下,终于得到了赵某的回应。
刘昌良又“乘胜追击”,对赵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促使当事双方正面沟通,积极解决问题。在入情入理的沟通调解下,调解当日晚上10点,赵某发来短信承诺尽快支付尾款,原告也表示愿意撤回起诉。
8月4日下午4时许,被告通过转账的形式将4000余元货款付至原告银行账户中,该案仅用4天时间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在促进案结事了的同时,也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小案件关乎大民生,每一个涉企案件都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兴衰。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威海经开区法院不断优化完善“调、裁、诉”三位一体快速解决模式,将调解工作贯穿涉企案件办理全过程,力促纠纷双方打开“心结”、握手言和。在今年办理的案件中,全院诉前调解成功1174件,调解成功率高达59%,其中涉企案件中,57%的案件成功调解或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