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区:打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合拳”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岩
作为青岛市最早的建成区,市南区商圈楼宇密集、楼院亟待更新、人口较为集中、居民诉求复杂,基层治理难度大。近年来,市南区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问题导向、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创新开展“强基层基础 到基层领干 为基层赋能”工程、社区党委分类管理整体提升行动和“深化红色物业 共建幸福家园”攻坚行动,系统打出了一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合拳”,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以上率下、以下促上全面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大夫,我最近睡眠差,怎么调理?”“冬天是心梗的高发季节,平时我们老年人应该做好哪些防护?”日前,市南区卫生健康局“医路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再一次来到秀湛路社区开展共建活动,为结对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现场义诊、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
把“群众想干的事”变成“部门要干的事”。近年来,市南区创新开展“强基层基础 到基层领干 为基层赋能”工程,以上率下、以下促上,真正做到“为马赋能”“为车减负”。
区级助力社区,街道助力小区(网格)。通过区级领导干部到社区领干、机关部门与社区结对、街道干部直通小区(网格)等形式,让工作力量在一线聚集。30名区级领导干部全覆盖包联全区50个社区,每月到社区开展政策宣讲、调查研究、信访接待、现场办公,顶格协调解决“急难愁盼”2100余件;区机关部门与50个社区常态化结对共建,协商确定共建项目64个,组建61支红色突击队,遇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按照社区调度奔赴一线;227名街道处级干部全覆盖联系全区238个小区、505个网格,破解公共空间“狭小”、配套设施“陈旧”、物业公司“缺位”等难题5400余件。
社区助推全区,小区(网格)助推街道。在全区范围内畅通社区工作直报区级、小区(网格)要情直通街道、群众诉求快速直达等渠道,让服务效能在一线提升。社区党委书记可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向包联区级领导汇报工作,缩短决策和执行“窗口期”;创新推行警网融合机制,有效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和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的优势,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万件,解决群众诉求3万余件,阶段性实现106天无刑事警情;打造“暖南诉办”诉求解决平台,与12345政务热线实现一网联动,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处理诉求14.46万件。在2024年全市高质量发展“亮绩赛绩”为民办事工作中,两个季度的成绩位列全市前三。
创新效果评价,强化激励保障。通过深化事业赋能、评价赋能、减负赋能,让治理活力在一线迸发。“我就是通过居委会主任选聘事业编的政策,打破了职业‘天花板’,这更加激励我继续扎根基层、奉献基层。”西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岳晓露说。近年来,市南区全面打通“专职网格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事业编制人员”成长链条,选聘94名专职网格员成为社区工作者,选聘3名优秀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为事业编制人员,打破基层队伍晋升的“天花板”。建立“社区出题、部门领题、组织评价”长效机制,社区每半年对结对部门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年底组织评选一批优秀共建项目、点亮“微心愿”优秀案例,将荣誉激励向一线倾斜。严格履行社区准入制度,杜绝层层加码,各部门经审批进入社区的事项,必须“费随事转”,确保责、权、利一致。全面开展社区“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优化使用功能,共摘除、合并、调整牌子300余块,为社区阵地“松绑瘦身”。
分类指导、全面进步精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精准评价社区党委强弱?如何抓住社区党委组织功能提升这个城市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市南区通过开展社区党委分类管理整体提升行动,给出了探索与答案。
“今年社区被确定为‘示范’类社区,谋划了嵌入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建设、老旧开放式楼院‘大物管’模式等几项重点任务。”辛家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辛筱霞认为,社区党委分类管理能让社区找准自身定位,精准科学谋划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着力破解“一套衣服大家穿”。通过精准画像、划分类别、科学定标,让社区党委干有方向。由区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带队,集中1个月时间,对50个社区开展“精准画像”,累计谈话495人,形成一社区一报告;围绕“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3个方面,结合日常工作和画像情况对社区综合评估,确定全区11个“强基”类、23个“创优”类、16个“示范”类社区;按照“强基”类社区夯基固本、“创优”类社区进位争先、“示范”类社区标杆引领要求,制定《社区党委工作目标》,细化9项指标,引导各类社区找准定位、差异发展。
“这次区里送来的律师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们把关很细,全程靠上,真正把小区里的能人选了出来、用了起来,这次业委会换届换得特别顺利。”云南路街道党建办负责人赵静介绍。
着力破解“撒胡椒面式赋能”。通过分层培训赋能、分批下沉干部、分类帮扶指导,精准指导三类社区补短板、促提升,让社区赋能更加精准。在分层培训赋能方面,通过“点单式”“帮带式”多元培训,提升“强基”类社区队伍履职能力;面向“创优”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基层治理专题培训17期;选派11名“示范”类社区党委书记到上海、成都、厦门等先进地区对标一流、实训锻炼;分批下沉干部过程中,分3批选派33名优秀科级干部挂职担任“强基”类社区党委书记助理,帮助谋划社区发展。选派117名新入职年轻干部,到“示范”“创优”类社区跟班见习,助力基层治理;实施分类帮扶指导,推行“组工干部点对点包联”机制,靶向助推“强基”类社区组织生活提质增效。投入55万元资金帮助“示范”类社区培育特色品牌,助推“创优”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提升社区党委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着力破解“高个矮个一块比”。实行分类交流、过程反馈、分组评优,通过“现场交流+交叉互评”的形式,按季度对“示范”“创优”“强基”三类社区进行同组交流;结合每季度评估发现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将社区工作难点痛点进行分解,依托区级领导带头、机关部门结对、机关干部下沉、街道干部直通等领干机制,多措并举帮助社区深挖“病根”、对症“下药”,让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以前所有社区放在一起评价,‘高个矮个一块比’,像我们基础比较薄弱的社区很难突出自身优势。实施分类管理,让我们看到了动力和希望,通过抓实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我们一样能打响自己的党建品牌。”八大关街道金口路社区党委书记李华东说。
源头治理、真抓实干全力攻坚基层治理难题
“小区党支部是我们的主心骨,这是小区居民的共同心声。”八大湖街道中城嘉汇小区业主王先生说。前期,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小区党支部通过召开议事会,积极协调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共建单位等各方力量,妥善解决了小龙虾店油烟扰民、地下车库信号差等居民长期以来关心的问题。通过“1+3+N”模式的有序运转,汇聚多方力量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小区实现了治理能力从“弱”到“强”的蝶变,获评“齐鲁红色物业”星级服务项目。
今年,市南区创新实施“深化红色物业 共建幸福家园”三年攻坚行动,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见实效”目标,建立书记区长双挂帅调度机制,明确12项重点攻坚任务,一体化推动组织、力量、治理向小区聚集,赋能小区治理。其中,针对开放楼院占小区总量80%的现状,市南区立足实际,推进楼院“大物管”覆盖行动,结合旧改完成50个社区“物管”地图绘制,探索商业运行、居民自治、景社融合、国企物管兜底4种模式,形成了湾仔小区“社区共享平台、社会组织嵌入服务、物业企业精细管理”等系列治理样板。
“牌子就挂在我家门上,每次进门看着就觉得很自豪、很光荣,我现在退休了,天天在家没啥事,邻居们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着跟社区沟通,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提提意见。”市南区金门路街道大尧社区党员中心户孙秀英在社区党群见面会上说道。
推动组织覆盖进小区。着眼筑牢小区(网格)党组织战斗堡垒,市南区推动全区符合条件的220个小区全部成立党组织,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小区治理末梢、居民“家门口”延伸。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组织—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选优育强头雁队伍,注重选拔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人员担任小区(网格)党组织书记。合理调配1424名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公益性岗位人员等专业力量定岗小区,常态开展安全巡逻、信息采集、诉前调解等工作,让小区事务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
推动作用发挥在小区。着眼于发挥小区(网格)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通过完善多元协同、居民协商、党员示范等体制机制,提升解决居民各类诉求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以小区(网格)党组织为引领,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同运转,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多元参与的“1+3+N”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建立小区重大事项“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的“三会”协商制度,有序引导居民全程参与自治事务。在全区50个社区分别设置在职党员干部报到服务站,推动3372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回家”报到,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600余个。
“有了换届规程的精准指导,我们业委会换届没有出现一丝纰漏,大家对换届的每一步都很服气。”金湖路街道浮山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王佳自豪地说。浮山花园小区的业委会圆满换届,正是市南区出台《市南区党建引领业委会换届规程》破解业委会换届难题的一个缩影。
推动治理延伸到小区。加强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持续做优为民服务。在全市率先出台加强党建引领业主委员会建设若干措施,制定党建引领业委会换届规程,把好业委会选举的调研摸底、筹备组建、候选人推荐、审核和选举组织“五关”,强力推进业委会组建率同比提升56%、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推行物业服务企业合同履约、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双公告”制度。今年以来,物业服务企业(项目)党组织认领“送医到家”“红色引领绿色小区建设”等党建服务项目38个,开展特色为民服务活动430余次。坚持以公共资源“清收管用”为抓手,做到一张清单“家底清”、先易后难“稳步收”、公共收益“规范管”、小区资源“合理用”。目前已累计摸排登记社区服务用房、物业管理用房200处,登记公共收益项目183个,新增公共收益2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