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治理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首页

济宁:党建引领 多网融合 一网通管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岩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通过推动党建融合、网格融合、队伍融合、服务融合、平台融合、多元融合,构建“党建引领、多网融合、一网通管”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全力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品牌。

汶上县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探索了以“网格+党建”、“网格+志愿”、“网格+治理”等融合发展模式。白石镇通过“党建+网格化”,组建“一事一会”平台,使党建引领的“红色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2024年以来,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各类群体纠纷5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刘楼镇以群众“点单”、村组“派单”、镇村干部“清单”的服务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便于服务的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始终坚持“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理念,做到走访宣传无遗漏、特殊人群全覆盖、参与人员勤联络,积极发挥网格聚力解民忧的作用,认真做好“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

金乡县鸡黍镇突出党建引领,主动适应社会管理、法治建设和多元化处理矛盾纠纷的需要,以“诚信文化”为理念源泉,深入学习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打造“网格+邻里”治理模式,使群众遇事“有人管、善于管、管得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有效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有效整合网格员、退休老干部、志愿者、党员等社会力量,建立“1+N”网格服务团队,建立推行“1+N”网格人员配置模式,“1”为网格员,“N”为多名网格志愿者,打造以党员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网格员发挥信息采集员、政策宣传员、治安巡逻员、矛盾调解员、平安守护员等五大员作用,每日边走访登记网格事项,边走街入户宣传惠民政策,切实做到与辖区居民“零距离”沟通,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在家门口,并且每日巡查网格,第一时间将发现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协调解决,复杂的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处理,使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化解,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问题在网格”,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兖州区颜店镇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进一步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营造敬老、亲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积极组织网格员开展以倡树孝善新风为主题的敬老助老活动,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网格温暖”。网格员将走访慰问看望独居老人列入每日的工作清单,通过上门走访的方式,同老人“唠唠嗑”、“拉拉呱”,关心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帮助老人整理房间、打扫家务,并为老人提供代买等服务,让老人体会到“家人”的温暖。网格员们还通过发放宣传明白纸、入户走访、举办宣讲会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科普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并结合身边发生的真实典型案例,深刻揭露电信诈骗的危害,提醒老人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养老骗局”,筑牢“护老”屏障。

泗水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济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持续优化基层治理,拓宽民意收集渠道。通过“吹哨报到”与县直“多网融合”单位联动处置民意诉求,培育“龙事‘诚’解”网格矛调和“民生大集”等特色服务品牌,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华村镇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强化“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乡村善治新格局。实施“强村筑基”工程,补齐班子短板。成立“荷花调解室”,组建专业调解队伍。建立“1+4+N”社会治理体系,压实平安建设责任。坚持1个核心。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网中结”的良好局面。中册镇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构建“人员全覆盖、民情全掌握、上下全贯通”的“三全”机制,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网络状的基层治理机制,“多网合一”压实网格职能。从党员、村民代表和有威望、办事公道的群众中选取街长,明确姓名、联系方式、责任区域、工作职责,形成“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闭环运行流程,确保“微网实格”职责清晰、运行有序。

鱼台县严格贯彻落实全市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现场会精神和市委领导指示精神,逐步健全规范建立网格员队伍,为“网格+”机制长效运转打下基础。滨湖街道针对辖区内老年群体开展“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宣传活动,街道网格员向社区的老年朋友们讲解相关诈骗案例,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防诈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谷亭街道组织开展“亲近文明,远离邪教,崇尚文明,幸福人生”主题反邪教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大反邪教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居民群众自觉抵制邪教侵蚀的能力;李阁镇开展“网格反诈宣传,助力全民防范”主题网格志愿活动,增强群众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切实提升群众识骗防骗能力;老砦镇网格员们在全镇范围内持续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对邪教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友情链接